盗贼们伏在地上,不敢抬头,想到这位睿智的法师差一点死在他们手中,都不禁手心冒汗,后怕不已。
玄奘又问:“你们还记得以前劫掠过什么人吗?还知道他们现在都在什么地方吗?”
“只知道几个。”那盗贼头子叩首道。
“若是知道,就把劫得的财物归还给人家吧。”
盗贼们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那头目道:“可是……那些财物我们早就已经花光了。”
玄奘想了想,道:“这些马匹和货物是那些迦湿弥罗客商的,我会替你们还给他们。这两件僧服乃是佛家法衣,由玄奘收回。倒是这些盘缠,是迦湿弥罗国王供养的,可由玄奘自行支配,你们就拿去还帐吧。至于你们供养的这些棉布,玄奘心领至诚,只是行路之人用它不着,你们也拿回去,分给那些被你们伤害过的人如何?”
盗贼们十分感动:“法师真是菩萨心肠,我们回去以后,定会弃邪归正、自食其力,再也不做劫掠之事了。”
玄奘点点头,又为这些强盗摩顶授戒,向他们宣说简单的因果报应和居士五戒,众盗各各欢喜领命而去。
玄奘感觉很欣慰,这片茂密的庵摩罗树林,还保留着一方佛陀时代的空气,令他获益匪浅。
第二天一早,玄奘告别长年论长者和他的两位侍者,将强盗们归还的财物整理了一下,放在马背上,带出大庵摩罗林,还给那些还呆在村庄里的客商们,村庄里顿时一片欢腾。
他在这个质朴的村庄里又度过了平静的几天。这天一早,从附近的城镇和村庄又来了三百多人,各自带着棉布、饮食,前来供养玄奘法师。
其中一个老者上前说道:“两年前我曾在波罗奢森林里遇盗,随身财物被劫掠一空,还险些丢了性命。这两年再也不敢从那林中经过。想不到前几日,那些盗贼竟然找到了我,归还了部分财物,又赠送了一块棉布,诚心忏悔,这可真是从未有过的事情。说起来,他们还不还钱倒还没什么,重要的是,这波罗奢森林又可以通行了。”
“是啊,”身后众人也都说道,“这都是法师福德所致,否则焉能如此?”
“所以我们略备供养以表致意,也为自己种些福田,请法师不要嫌弃才好。”
玄奘感到有些意外,没有料到林中遇险,到头来竟是这样的结果。
赶紧上前一步,搀住众人道:“此事不是玄奘的福德,乃是那庵没罗林的三位长者福德所至,是他们感化了众盗,玄奘同你们一样,也是受益者。”
“法师不必过谦了,”那老人道,“来还钱的强盗们说起法师,都赞不绝口啊。”
“是啊法师,您就接受我们的诚意供养吧。”
玄奘心中不安,本欲坚辞不收,怎奈人家盛情难却,只得合掌称谢,收下部分财物,分给那些收留自己的好心村民。
众人在村中的一棵大树下席地而坐,玄奘趁机向他们打听这附近城镇的情况。
那老者说道:“离这里最近的是座小城,里面有数千户人家,但信佛的极少,事外道的很多。”
“我的父母信奉锡克教,”一个年轻人接口道,“不过,这次我回去后,准备向他们宣扬佛法。”
“你如何宣扬呢?”旁边一位中年人问道,“佛法理论精深,没有合适的导师是不行的。除非你拜玄奘法师为师,跟随他去摩揭陀国求法。”
年轻人的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阿弥陀佛,”玄奘合掌道,“檀越有学习佛法、宣扬佛法之心,只此一念,诸佛都会为之震动。你不用担心没有导师,诸佛会加持你的。”
“那么,弟子可以呆在家中侍奉父母,同时还能学佛吗?”年轻人问,“在我的城市里,信佛的人极少,法师却说我不用担心没有导师。弟子不明白,如何在外道兴盛的地方找到一个合适的导师?”
“这很简单,”玄奘道,“只要檀越下决心追寻真理,把自己的心准备好,那么,师父就能找到,真理也能找到。你不用想得太多,尽管去做便是了。”
这话其实是那位密林长者告诉他的,当时他也为能不能完成求法的宏愿而担忧,长者说道:“你要相信,当你真正处于某种需要的时候,你立刻就能找到你想要的。先不要问如何判断,到了那个时候,你自然就会明白。”
当时,这番话让他豁然开朗。
玄奘将密林长者的话复述给那个年轻人,那人问道:“那么,我该如何准备好自己呢?”
“首先,你要锻炼自己的心智,”玄奘道,“让自己拥有高尚的道德,高超的思考方式,和更高的领悟力。”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头:“很多教派的修行者都是这么做的,通过苦行和禁欲来锻炼自己的心智。”
玄奘道:“佛法与其它宗教看上去有些相似,但其实并不相同。佛陀当年也修习苦行,但最终发现,这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佛法提倡中道,对于人性也要宽容得多。”
“对待那些贱民也宽容吗?”旁边的中年人冷冷问道,“我曾见过一个沙门,他说旃荼罗也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