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行者玄奘4 > 第八章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第7页)

第八章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第7页)

许久,他才重新站起身来,举着火把,慢慢地退出洞厅,沿着洞壁往回走。

一边走,一边在心中思忖着这些经文的含意。

他毕竟是学过一点梵文的,有时想起什么,便停下来,将这些经卷小心地拿出来核对一下,看看有没有可以对得上的……

梵文是古印度的雅语,它的影响力极大,西域和中亚很多国家的文字均起源于梵文。

在造纸术传到印度之前,古印度人是将经文刻写在一种叫贝多罗树的叶子上,因而佛经又被称为“贝叶经”。

贝叶经非常名贵,一般人得不到也买不起。印度佛教徒传授佛经大多是口口相传,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师傅徒弟人手一本经书。

在印度,通常师傅手里只有一两部佛经,不是用来教学的,而是用来传承的。师傅临终前,会将这些佛经转给衣钵弟子,让他继续传承下去。

而在这之前,所有的教学都是口授,经书被供奉着,是不能轻易被请出来的。

所以印度僧人的记忆力大都非常了得,常常一张口就是几十万谒。

贝叶经既然如此神圣,要将它带出国门当然很不容易。

首先,携经者必须在佛教界拥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并且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和同意。这又要求你必须是高种性者。

佛教讲众生平等,并以此为口号向婆罗门祭司发起挑战。但是种姓制度毕竟在印度根深蒂固,单靠佛教根本无力改变。事实上,很多信奉佛教的统治者也是种姓制度的坚决拥护者。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低种性的僧人,那么你很难成为被国家、被统治者乃至被信徒认可的高僧,你绝不可能随身携带一部佛经,至于将佛经带出国门,更是想都不要想了。

在天竺,经书是不可以随便抄写的,虽然释迦牟尼在很多佛经的后面都说了抄写佛经的功德,但是以印度的社会状况,依然不允许私人随便抄写佛经。

实际上,就算是你想抄也未必能找到原本。有的经书只有一本,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你若没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很可能连看一眼的福份都没有,更不要说抄了。

所以说,贝叶经是很不容易被带出天竺的。

在当时,中国、西域、中亚乃至东南亚国家,判断一个到你的国家传播佛法的天竺僧人是不是高僧,有没有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你是否携带佛经,携了多少经。

那些没有携带经书的游僧,通常都是到了某一个地方之后,才开始凭借记忆把经书默写出来。绝大多数的游僧都是如此。

最早来到中原的两位天竺僧人,一个叫迦叶摩腾,一个叫竺法兰。他们原本在大月支讲学,被中原使节请到洛阳时,携带了一部分贝叶佛经,用一匹白马驮着,在阳关斜阳无限关山的背景下,伴随着一路银铃声款款东来。

汉明帝盛情款待了两位天竺游僧,专门为他们修建了一座佛寺,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佛寺“白马寺”。

两位游僧将带来的梵经翻译成了汉语,按章节的多少,定名为《四十二章经》。

自此,中华大地始闻西天梵音。

后来人们才知道,《四十二章经》只是《法句经》的一小部分。早期的佛典翻译就是这样,零零碎碎的很不成体系。

在玄奘取经前100年的梁武帝时期,达摩祖师从海路来到中国,那时正是中国佛教最鼎盛的时期。

可惜,由于他来的时候没有携经,以至于当时极度崇佛的梁武帝都不是太信任他。

很多人以为梁武帝不甩达摩是因为达摩顶撞了他,说他为佛教做了那么多事却无功德可言,以至话不投机。其实那只是禅宗语录。真实的原因是,武帝见这个胡僧没有携经,心中不确定他是不是一个高僧。要知道当时由于武帝崇佛,冒充高僧来武帝这里领赏的异域僧人太多了!

其实,达摩出身王族,系婆罗门种姓,身份是非常高贵的。但他所修习的性宗在印度的大乘佛教中不属于主流,所以他到中国来的时候没有携经。

印度的大乘佛教有三宗:空宗、有宗和性宗。其中空宗、有宗是主流,一直在相互辩论争吵,搞得非常热闹。而性宗是非主流,只在极少部分人中传承,没有多少人知道。

但是有趣的是,在印度非主流的性宗,到了中国之后却一跃而成为主流,这就是禅宗。

达摩后来所传的《楞伽经》是他背诵下来的。还是那句话,古印度人的记性非常好,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书不让拿,不让抄,那就只好用背的了。

后来,西域和中亚等国延袭了印度人对佛经的神圣化处理,也不允许随便抄经,更不允许买卖佛经。很多经书因此被束之高阁,秘不示人,让那些求法者费尽了脑筋。

《放光般若经》梵本则是由更早的汉地求法者先驱朱士行大师从西域取来的,就因为这个导致了许多波折。

朱士行是中国汉地第一位出家受戒的比丘,法号八戒,比玄奘早四百多年。同时,他也是中原僧人中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取经者。早在东汉末年,有支谶和竺佛朔二位大师译出《道行般若经》,又名《小品般若》,八戒出家受戒之后,便在洛阳钻研、讲解此经。然而他发现经中文句简略,义理艰涩,原来,当初翻译的人把领会不透的内容删略了许多,以至讲解起来词意不明,无法贯通。他听说西域有完备的大本《般若经》,就决心远行去寻找原本。

其实,《般若经》是一部极大的经,其梵文抄本分散在当时的西域各国,都属于秘不示人的宝贝。

八戒大师于曹魏甘露五年从雍州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经西域南道,横渡流沙,直抵于阗。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的交通要道,天竺佛教经由此地传到中原,因而在当时号称“小西天”。

大师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找到他想要的经书,即《大品般若经》的梵本,共计九十章,六十万言,他又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将其抄写下来,准备带回中原。

然而当地的佛教领袖们上奏于阗王,他们说:“汉地沙门惑乱正典,大王如果准其出国,大法势必断灭,这将是大王的罪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