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平的一番精彩表现,让吃了板子的同窗羡慕不已,王勤更是揉揉被板子打的吃痛的手,疼痛出声。
倒不是板子的后作用,只是显然同桌的优秀,比他自已再被打十板子还要难受。
村里其他孩子也是赞叹不已,看向李承平的眼神都带着一丝敬畏,万事都怕比较。
“承平平时看着就比咱们聪明,读书没想到也这么厉害,大家不是都才学不到俩月吗!”
“你不看看承平大伯是谁,听俺娘说那可是大官人,他家就有传承,叫什么前推后推更牛啥来着。。。”
“没文化,那叫前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鸡毛,你有文化,你咋不能把书背下来。”
感觉学堂都要被这群浑小子抬走了,陈夫子只得皱眉喝止,训责了几句,学堂才最终安静下来。
对于李承平的表现,陈夫子真的很满意,本来对教导乡野村庄的穷苦小子没多大兴趣,更是不觉得会有孩子有读书天赋。
但现在李承平却是改变了他的观点,天下天才何其之多,他如今也是能够做回伯乐。
怕这孩子骄傲,平复了下心情,陈夫子故作镇定的说了一句,“嗯,尚可,不过天下英才如同过江之鲫,还需继续努力。”
李承平规规矩矩的行了一礼,“多谢夫子指点。”
读背四书五经是基本,熟悉其中注释经义才是要点,他如今还差之远矣,没有受同窗的影响,继续奋斗才是真。
随后的读书日子里,李承平更加忙碌了起来,陈夫子对他也是更加严格。
陈夫子针对李承平出色的记忆能力专门制定了一项学习计划,还是背诵四书五经为主,并且特地留他散学后多呆半个时辰,为他单独讲明经书要义。
这算明目张胆的开小灶了,村学中的学童除了眼含羡慕,倒是没有其他情绪流露,都是不超过十岁的孩子,眼里透着愚蠢的单纯,像大学生一样。
而且李承平对他们很仗义,每次下课还在河边给他们讲经,来听的人还不少,除了实在家里活比较多的学子外,基本上都来了。
并不是李承平讲的有多好,大人和孩童本就不可相提并论,大概是李承平比他们都小,他们更能放得开的缘故吧!
“多谢夫子。”
再次结束小灶课程,李承平是真心感谢陈夫子。
若说因为第一次见面,通过爷爷的话语,李承平对陈夫子没有刻板印象那是假的。
但真心换真心,不管其他,陈夫子对他尽心尽责那是没话说。
在村学的这几月,李承平可以说是收效甚多,背书是最简单的,天下读书人何其多也,可最终能出头的却寥寥无几。
原因就在于家学,经典科举读物,只要咬咬牙富裕农家是能够买到的,但书中大儒的注释以及朝廷当政者现今的意识形态却不是买一本书就能够解决的。
无人引导,四处碰壁,碰个头破血流都不一定有什么收获,领路人是至关重要的。
陈夫子虽然算不上什么资深儒士,但放眼整个渭水镇已经可以说得上独树一帜,李承平在他的指点下进步是很显著的。
其实最近陈夫子也有些头痛,李承平这小子问的问题真是越来越刁钻了,他有时真的会陷入自我怀疑中,自已到底还能教这小子几年。
临近年关,村学也是放了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