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回到大明写 > 第125章 鲁密铳(第2页)

第125章 鲁密铳(第2页)

而且倭奴国的火枪制造技术也很不错,火绳枪传入倭奴国时,正好倭奴国处于战国时代,火绳枪得到大量使用,制造火绳枪的技术比大明那边的还要好。

但是他们的火炮技术就不行了,因为倭奴国都是以小规模的械斗为主,有的大名可能也就几十个兵马。

在这种小规模械斗中火炮的用处不大,加上倭奴国山区也比较多,因此轻便的火绳枪更适合他们。

大明跟倭奴国在朝鲜交战初期,大明的火炮跟不上后勤,还没运到朝鲜战场。

明军面对大量装备火绳枪的倭兵就吃了不少亏,并且倭奴装备的火绳枪威力比他们明军的火绳枪威力还大。

后面明军的火炮相继到达,明军用火炮打乱了倭奴人的火枪阵型,明军才勉强占优。

如果不是丰臣秀吉突然病死,可能战事还会持续的更久,最后双方也是进行和谈,大明并不能算完全击败倭奴国。

倭奴大军两次大规模进攻都被大明拦了回来,虽然都以和谈结束,但也可以看出明军略胜一筹。

两次刚打出家门口,一遇上明军就被打的接连失利,就连防守都很困难,倭奴国这才勉强老实安分下来。

明军在倭奴人那里也体验到了自家的火绳枪不如别人。

于是,火器专家赵士祯在1598年以鲁密国进贡大明的火绳枪为基础,改进研发出了鲁密铳。

该铳是火绳枪的巅峰之作,万历皇帝也很重视该火枪,当年直接拨款就打算造它个1万支鲁密铳。

可惜被大臣们以造价高等等各种理由,百般阻挠。

最终,鲁密铳没造的成,拨款的银子刚下到兵部还没动工买材料呢,退回来时就只剩一半了。

也难怪万历皇帝无心理政,这群大臣的嘴脸,他早就一清二楚了,斗又斗不过他们,君臣关系自然很差。

卫华也是知道赵士祯的,还知道明朝那几位擅长制作火器的科学家毕懋康,赵士祯,孙元化。

戚继光也算,毕竟他也造出了不少火器。

还有比较出名的徐光启,宋应星,是属于各方面都有涉及的领域,比如农业,水利,科技,火器。他们都整理古籍,翻译西方文学,再编写成许多影响深远的作品。

虽然卫华并不知道他们的具体年龄,但他们处于什么时代卫华还是知道的,除了戚继光外。

宋应星,徐光启,赵士祯,毕懋康,孙元化,差不多都是同时期的人才,也就逝世日期不同而已。

最出名的宋应星,徐光启,卫华知道的他们在崇祯时期还活着呢!

徐光启,毕懋康是这几人里面官位最高的。

毕懋康担任过许多地方的巡抚,官至兵部右侍郎,朝廷三品大官,大明的燧发枪就是他发明的。

而徐光启就更厉害了,是万历时期的进士,在崇祯年间担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妥妥的朝廷正二品大官。

此二人卫华应该是招揽不过来了,卫华不被他们招揽过去都算好的了…。。

而赵士祯虽然有着最先进的火绳枪技术,却一生碌碌无为,在朝中担任着九品芝麻官。

赵士祯既然在1598年改进发明了鲁密铳,现在是1603年,那么他肯定还活着。

得不到生产鲁密铳,也证明他在朝中没有任何根基,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小官。

这不是白送给卫华的人才么!

宋应星现在可能还在跟一些西洋传教士翻译编写《天工开物》。

徐光启就更厉害了,各种科学作品都有,涉及到天文,测量,历法,水利等等。最出名的作品是《几何原本》

卫华也不打算把他们强行绑来,这都是干实事的大才,而且也只有靠着他们的身份加持才能完成这些巨著的编撰!

于是,卫华就打算前往大明京师寻找赵士祯,也顺便参观一下这座古城。

同时让人传令卫镇西,让他的线人调查赵士祯,准备把此人拉拢过来。

卫华打算重用赵士祯,以后全部生产鲁密铳,直到有比鲁密铳更先进的火枪为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