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只是听说,他在搞海贸的事,最近转去联系那些山西商人了,不能接手他手里那些利润让人眼馋的活儿,还是让大伙意犹未甘啊。
这场朝议就此散去,实在是没法继续讨论如何对付杨士奇的孙子了。
老杨本身也不是白给的,就算辞官了,也没法保证他会不会回家将文官的底细漏给孙子,要继续对付杨俊,就是双方都明牌在斗了。不对,不是双方都明牌,那小子的套路,自已这边还没搞懂呢。
天知道为啥他只是语气随意的讲讲历史,就能启发皇上那么多鬼主意,实在是完全没有头绪。
兵法有云:知已知彼,方可百战百胜。现在文臣这边完全不知彼,这仗要怎么打?平白去得罪皇帝么?
所以,当一个月后,朱珏的金融改革正式开张的时候,文臣们依然没啥反应。
关键是他们搞不懂这边的套路,当然就没法有反应。
文臣们没反应,民间却是沸腾了。
大明宝钞,实际上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要是什么举措都没有,再发行一次,这玩意就彻底没信用了。
其实这东西早就到了破产边缘了,民间交易基本没人用,只有官员们或是衙门里的衙役,用权力硬逼着商贩们接受这东西买单。
现在,一下子能和金银自由兑换了,还能拿这玩意缴税,老百姓顿时喜出望外。
蜂拥涌向了晋商的兑换点。
晋商靠和蒙古人做边贸攒下来的那点金银,如同长虹吸水般,瞬间就被吸得干干净净。
赶忙找自家背后的杨大人求援。
杨大人倒是没赖账,按照他们拿出的宝钞,依之前说定的比例予以兑换,并顺势又推出了进一步的政策,那就是以宝钞为流通货币,以后不得再使用金银作为货币。
若是在开了兑换和以后可以用宝钞缴税之前,这道命令就是张废纸,老百姓才不会理你呢,金银铜钱才是广为认可的货币。纸钞,那玩意连擦屁股都嫌硬。
但开通了兑换,和颁布新税法后,这道命令一发,汹涌兑换的势头顿时便为之一顿,普通百姓肯定开始琢磨了,金银没用了,换不换的似乎也没啥区别了,宝钞还是留着缴税吧?
在今年秋收前,这肯定还是疑问,但看民间的势头,在秋税上缴后,只要确认了宝钞能用,肯定是没人会再大规模的换金银了。
比起缴纳粮食或是土特产,宝钞明显好用多了,随便往怀里一揣,去趟衙门税就交了,哪用得着像以前那样,大车小包的推着扛着,送粮食去衙门么?
当然,朝廷多少要吃点亏,洪武、永乐年发行的宝钞太多了,又没多少防伪手段,里面是不是夹杂了伪造的宝钞,谁也说不清。
但这是祖辈们搞出来的债,不爽也得背着,朱珏也没处抱怨去,也不对,他是有地方找本人抱怨的,只是无济于事而已。
但以前的债,是没办法了,以后的纸币,倒是有法可想。
晋商那边的一群账房,针对防伪的事,想出了不少办法,先是纸张。制作宝钞所用的纸张,是一种榕树纸,其质地光滑且耐磨,非常适合在市面上大规模流通。且榕树纸不同于其他普通的纸张,其制作工艺流程十分复杂,甚至制作技术早已经被官方所垄断。
然后是画押,花押是指类似于印戳之类的图案标记,其造型之繁琐,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识别,外行人即使模仿得出神入化,也能被立即识破。
交子的第三个防伪标记,是表面极其复杂的图案。众所周知,后世的纸钞表面,都绘制有大量特殊图案,目的就是为伪造者制造困难。
总之,有了这帮专业账房,加上朱珏的后世见识,宝钞连着做了多种防伪的版式,具体用哪一种,还得正德皇帝亲自决定,在那之前,即便是朱珏自已,也不知道未来的纸币是啥样的。
至于具体的发行时间,现在还没定,存货实在太多,得消化几年才消化得干净。
所以,朱珏忙得昏天黑地,一时也没顾上自家老爷子告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