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躺在床上,李焕不禁哑然失笑,只觉得造化弄人。他的生活轨迹,就像一条曲折的河流,不断地被山川地形所改变,却又始终向着未知的远方流淌。。一开始准备在村里发展的,结果去了一趟湖北便决定留在那儿了;后来又因为时局变化而回到村里。
人渐渐睡去。
第二天,李焕找到父亲,让他想办法去招几个会做胰子的工匠。这玩意儿真不难,从古至今都在用,做法也简单,会的人不少。李焕招人来,更多的是想让他们去找到大量的货源。
李焕又换了一本‘天然洗发水的制作方法’的册子,方法也很简单,需要植物油和精油。也花了足足800势力值。
李焕手中握有的资金,让他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他决定让水泥作坊扩大生产,招募一些人手,以满足后续的建厂要求。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石灰石等材料并不被视为矿物资源,因此他的开采行为并未引起外界的过分关注。
尽管如此,李焕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深知,即使是在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也必须谨慎行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陈叔,”李焕叫来了水泥作坊的负责人,“我们现在有了更多的资金,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但记住,我们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符合规矩,不要引起外界的怀疑。”
陈叔认真地点了点头,他跟随李焕多年,深知李焕的谨慎和远见。“放心吧,少爷,我会小心的。我们只是普通的工匠,做的也是普通的活计。”
李焕满意地拍了拍陈叔的肩膀,他知道陈叔是个可靠的人。“那就好,我们不仅要保证生产,还要保证安全。任何时候,安全都是第一位的。陈叔领命而去。
李焕在处理完的事务后,决定去学堂看看。他想要了解孩子们都在学习些什么,也希望亲自见一见这位他特意从城里请来的教习。
走进学堂,李焕见到了这位教习,第一眼时,心中不免有些失望。老者须发皆白,看起来颇为年迈,与李焕心中的新学教育者形象不符。
然而,随着两人的闲聊,李焕逐渐发现,这位老者虽然教授的依旧是传统的八股文与儒学经典,但他对于算学却有着深厚的造诣。这让李焕对老者刮目相看,也让他意识到传统与现代并不总是矛盾对立的。
“先生的算学造诣令人敬佩,”李焕诚恳地说道,“但我认为,我们的孩子们还需要学习更多。他们需要了解这个世界的新知识,新思想。”
老者听了李焕的话,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似乎在李焕身上看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见识和决心。
老者缓缓说道,“我已经老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李焕点了点头,他明白老者的意思。他决定招募更多的老师,尤其是那些能够接受西学和先进思想的老师。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人物——谭嗣同。谭嗣同是一位思想开明的学者,他对于新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李焕记得,当初到武昌时,两人曾有过愉快的交流。
“我认识一位思想开明的学者,他叫谭嗣同,”李焕对老者说,“我会试着邀请他来我们这里。”
李焕离开学堂时,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教育是点燃未来的火种,而他,正准备点燃这把火。
李焕一回到家,便立刻吩咐仆人准备纸笔。他坐在书房的桌前,深吸了一口气,开始构思给谭嗣同的书信。李焕知道要想骗他来,必须言辞恳切,诚意十足。
他提起毛笔,蘸了蘸墨水,笔尖在宣纸上流畅地舞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谭嗣同的敬意和对西学重要性的认识。
“嗣同先生台鉴,”李焕在信中写道,“久仰先生学识渊博,对西学有深刻的见解。焕虽不才,但对西学亦有所涉猎,深感其对我国未来发展之重要性。今特邀请先生莅临重庆府,共同探讨西学之精髓,以期强国富民。”
李焕在信中详细描述了自已对教育的看法,以及他希望在家乡推广新学的愿望。他表达了对谭嗣同的敬佩之情,并且承诺,如果谭嗣同愿意前来,他将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书信的最后,李焕几乎是以一种恳求的语气写道:“若先生能拨冗前来,焕将不胜感激。在此,焕先行谢过,期待先生的佳音。”
写完信后,李焕仔细地读了一遍,确认无误后,他将信纸折叠好,放入信封中,用蜡封好。他吩咐仆人尽快将信送出,并且特别强调了这封信的重要性。
李焕知道,这个时候的谭嗣同还没有成为后世所熟知的那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只是一个学习西学、志在强国的爱国者。
写完信,李焕看着墙壁发呆,他的目光仿佛透过墙壁看到村子的各个角落。李家村的土地是有限的,周边的土地过于分散,发展有局限性,他得做出科学的规划才行。现阶段是够了,往后就必须离开这儿。他得做出科学的规划才行。
随着李家村人口的稳步增长,村子的活力也日益显现。因为有部队驻扎,村民们纷纷在家里养起了鸡鸭等牲畜,有富裕点的甚至养起了豕和牛羊。李焕也乐得从他们手中收购食物,提高众人的收入,让大家紧紧捆绑在一起。
行脚商们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他们发现李家村的居民不仅数量增多,而且消费能力相对较高,这使得他们来到李家村的频率越来越高。
马帮作为行脚商的重要运输力量,也随之增多。他们穿梭在山间小道,为李家村带来了更多的商品和外界的信息。然而,随着外来人员的增加,如何维护村中的秩序和安全,成了李焕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李焕在村口设立了检查点,对所有进入的行脚商和马帮进行盘问。这是一项必要的措施,旨在防止不法分子潜入村中,保护村民的安全。
李焕家的院落和工厂位于村子的支路里,为了保护这些重要的设施,李焕下令禁止行脚商进入这一区域。他们在路口的院坝处设立了一个临时的交易点,行脚商们可以在这里驻留,吆喝叫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