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跟赵东川没啥关系,这入门篇不涉及到导引,只是一个静功,他也只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态练着。
在外人看来赵东川似乎是睡着了,可实际上他是在练功。
时间在过的很快,在人群的喧闹交谈中汽车慢慢到站了!
赵东川睁开双眼,收起心神,跟着人群下了车。
一下车就看到了街面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大多穿着得体,面色红润,热情洋溢。
看起来这精神面貌就很好,比黄原城又似乎多了一种活力。
赵东川一下车就感受到不同,这里似乎有很不少农村人在这摆摊,有摆摊卖菜,有摆摊卖肉的,倒不像是个汽车站,反而像是个菜市场一样。
这汽车站在城市边缘,人来人往的,周围村子里的人都会来这边卖一些农产品,而这边也似乎对这种小生意听之任之。
赵东川对比了一下原西县和黄原城以及省城,他明显的发现,越是大城市,对这种“资产阶级”行为越是包容。
反而农村抓的很严,这一刻他深刻的意识到,同一时期在不同地方的人们可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政策从上面传达到下面,又传达到农村,很多东西就会不知不觉加码了。
这一方面,赵东川也不好多说,不管是那个世界,这东西都不是他能涉及的……(写多了,怕进小黑屋)
跟随者人群,逐渐深入省城,左看看右看看,他跟个土包子一样,一脸的稀奇,倒不是说他没见过这些西洋镜,后世繁华可不是这能比的,只是时代带来的差异,让他有种在探秘的感觉。
车也多了起来,更多的是骑着自行车的人们,还有人专门管理指挥交通,他还看到了路上划了线。
楼层也比黄原城高出不少,不再是普遍的平房,而是多了一些高高大大的小洋楼,不少光头时期留下的建筑。
赵东川并没有着急去找《延河》办公楼,而是找了家公私合营的饭店,这边服务态度相对来说就好上一些,看着像是公家经理的人不断在后厨和厅堂来回查看。
上菜速度和服务态度明显就好一些,当然只是好一些罢了,墙上不再有“无故殴打顾客”的招牌了。
赵东川点了几个菜,来了几个当地有名的羊肉泡馍,一碗葫芦头,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
一边吃,他也一边听着周围人的聊天,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喜欢在饭馆里,听一些人们讲的八卦,将这些七零八落的信息拼凑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幅城市画面。
这对于他更好的融入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吃饱喝足,结了饭钱给了粮票,他准备动身去找被他放了好久鸽子的《延河》责编张建。
希望见面的时候不要把他扫地出门吧!
根据邀请函上面的地址,赵东川一路打听来到了省城建国路XX号,外面是铁门,里面是蓝灰色水泥砖头砌的房子,房子不高,小三楼的样子。
赵东川来到门房。
“你好,请问下,这里是延河杂志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