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卿的话,可以说石破天惊。
朱棣沉默片刻,脸上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
他看向徐长卿,缓缓说道:“长卿啊,你这番话,若是在朝会上说出来,恐怕要被那些儒臣们口诛笔伐了。”
徐长卿毫不在意地笑了笑:“陛下,臣不怕批评,反而欢迎不同意见。真理越辩越明,若他们能在辩论中提出更好的见解,岂不更好?”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好,既然你有此胆识,明日早朝你便提出解海禁的策略,与那些大臣们辩论一番。”
说着,朱棣的表情带着一丝笑意,“长卿啊,你意下如何?”
徐长卿拱手行礼:“臣遵旨。”
“朕本就已经打算下西洋,宣扬我大明的国威,同时也威慑东南沿海的倭寇。”朱棣沉声道。
“东南倭寇,和东南大族勾连,别以为朕不清楚这些家伙的小心思。”朱棣冷哼了一声,眼眸中闪过一丝冷厉,“朕可不是建文那小儿子。”
徐长卿点头赞同:“倭寇确实是东南沿海的一个大患,若要开海,务必要先解决海上的倭寇。”
“此事便交给你了。”朱棣说道,“你尽管放手去做。”
“务必要辩得那些大臣们哑口无言。”
对徐长卿的表现,朱棣相当期待。
次日清晨,奉天殿。
殿内,文武百官身着华丽官服,整齐划一地列成两队。
一阵悠扬的传音在殿内响起:“宣百官觐见!”声音清脆响亮,传遍整个宫殿。
大臣们应声而动,按照官职高低依次踏入奉天殿,步伐稳健有力,彰显出他们对皇权的敬畏之情。
没过多久,门口的太监传来消息,有使臣前来觐见。
朱棣心中涌起一股喜悦之情,他刚刚登基不久,就有国家派遣使臣前来朝贺,这无疑是对他统治地位的一种认可和支持。
然而,当他看清走进殿中的使臣人数时,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阴沉。
其中一人来自渤泥国,另一人则代表倭国。
他们走上前,恭敬地向朱棣行礼:“拜见大明皇帝!”
朱棣心中不禁涌起一丝郁闷,他暗自嘀咕道:“中央天朝换了皇帝,为何只有两个国家前来朝贺?难道其他国家都看不起我这个新上任的大明皇帝吗?”
小太监王忠察觉到了朱棣的情绪,悄声宽慰道:“陛下,或许是山高路远,其他国家未能及时赶来,请陛下放宽心。”
朱棣点了点头,心情稍微好受了一些。
“等等,陛下,这倭国人的国书,好似是假的……”解缙目光锐利,一下就察觉到了国书的不对劲,“陛下,臣请诛杀倭国使臣!”
倭国使臣顿时惊得冷汗涔涔,慌忙辩解道:“陛下啊!我们初抵贵国港口时,便察觉正值靖难之际,故而特意预备了两份国书……”
然而,他的话语尚未落定,便被满朝文武大臣异口同声地打断。
群臣义愤填膺,怒斥道:“狂徒,竟敢如此不敬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