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在逻些城中已经激战了一个昼夜,逻些城的东部已经被梁军控制。此时梁军已经伤亡过半一万人的部队仅剩五千人,如果继续激战下去恐怕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此时的王僧辩正在西南侧的广场与吐蕃元帅纳吉对峙,常景在东南侧的广场与吐蕃赞普拉托托日年赞对峙。
逻些城此刻已经沦为了一片废墟,曾经的繁华与热闹早已荡然无存。城内到处是残垣断壁,街道被炸得坑坑洼洼,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血腥的味道。倒塌的房屋和燃烧的火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惨烈的画面。
王僧辩站在西南侧的广场上,望着眼前的废墟,心中充满了沉重。他的盔甲已经破碎不堪,身上布满了伤痕,但他依然紧握着长剑,目光坚定。他的身后,是仅存的数千名梁军将士,他们同样疲惫不堪,但眼中却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常景在东南侧的广场上与吐蕃赞普拉托托日年赞对峙,他的情况与王僧辩相差无几。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心中的坚定与决绝。然而,他们也都清楚,再这样下去,梁军将难以为继。
此时,吐蕃的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地涌入城中,他们的呐喊声和战鼓声震天动地。王僧辩和常景知道,他们必须做出决断。再坚持下去,只会让更多的将士白白牺牲。
“传令下去,全军撤退!”王僧辩终于下达了命令。他的声音虽然低沉,但却充满了力量。常景也同时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梁军的将士们听到命令后,虽然心中充满了不甘,但他们还是迅速地行动起来。他们有条不紊地撤离战场,向着城外退去。然而,吐蕃军队并没有放过他们,他们紧追不舍,不断地发动攻击。
随着撤退的命令下达,梁军的将士们开始有序地撤离逻些城。然而,他们深知吐蕃军队不会轻易放过他们,因此,一部分勇敢的士兵决定主动殿后,阻击追兵,为大军争取更多的撤退时间。
这些士兵在战场上屹立不倒,他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与吐蕃士兵展开了殊死搏斗。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怒吼和呐喊,他们的豪言壮语在战场上回荡:“为了梁国,为了家人,我们宁愿战死沙场,也绝不退缩!”
战斗异常激烈,梁军士兵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防线,用生命捍卫着撤退的通道。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向敌人,用长矛刺穿敌人的胸膛,用刀剑劈开敌人的头颅。在他们的英勇抵抗下,吐蕃军队的进攻势头被一次次地遏制。
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梁军士兵们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但他们并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已的信念。他们知道,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为梁国争取到一线生机。
“兄弟们,我们是梁国的勇士,我们不能在这里倒下!”一位将领在战场上大声呼喊着,他的声音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在他的带领下,梁军士兵们再次发起了冲锋,与吐蕃军队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战斗。
在战斗中,梁军士兵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毅力。他们用自已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战歌。他们的豪言壮语和英勇行为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在心。
最终,在梁军士兵们的英勇抵抗下,大军成功撤出了逻些城。
夜幕降临,逻些城内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王僧辩和常景站在城门口,望着远去的将士们,心中充满了感慨。他们知道,这一战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他们就会继续战斗下去。
随着最后一批将士的撤离,逻些城再次陷入了沉寂。然而,战争的阴影却依然笼罩着这片土地。王僧辩和常景知道,他们必须尽快去向朝廷申请援军,才能够再次与吐蕃军队抗衡。
王僧辩在撤出逻些城后在城外大营向留守昌都,甘孜等地求援并且派出信使向朝廷奏明当亲情况。
在接到王僧辩的战报后,皇帝萧纲的心情异常沉重。他坐在龙椅上,手中紧握着那份字迹潦草但内容紧迫的奏报,眼中闪烁着焦急与决心。逻些城的失守,梁军伤亡惨重,这些消息如同一道道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上。
然而,萧纲也深知战况的紧迫。吐蕃军队的顽强和战斗力让他感到震惊,同时也让他意识到这场战争的残酷与艰难。
在焦急与决心的驱使下,萧纲迅速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他果断地决定从云南和贵州两省各派出五万精兵入藏增援,希望能够尽快扭转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