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共不到十分钟,道路便变得宽敞平坦。
李爱国不禁竖起拇指赞道:“蔡同志,修建之路,你们真是行家里手。”
“那是自然!谁敢挡我的路,我就让他铺坦途!”
看来蔡连长早已习惯这类直白粗犷的表达方式。
这在艰难环境中也许情有可原——当压力积聚内心之时,人们往往会借助原始的语言宣泄情绪。
就像在战场上冲向敌阵时,没有人会优雅地细声哼唱京剧,那样自家的士兵反而会因震慑而退却。
面对困难局面,铁道兵们准备充足,各种装备齐全,材料无缺。
一场实地会议后,蔡方顺引领着两位技术人员细致地丈量了洞穴的数据,制定了一个详实且周全的方案。
方案上的详细规格、严谨的线条描绘与标准化的操作守则,让即便是救援队的专业人员也无法找出任何疏漏。
对于在场的人来说,再无理由质疑这一团队的专业程度。
"这里是负载承受结构的数据,拱顶弧度为32度,由于顶部已经变得松动,存在很高的坍塌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使用钢筋网格和钢拱结构来支撑隧道衬砌,挖掘过程中再用水泥对顶部加固,增强稳固性。"
蔡方顺站起来向总指挥张汇报设计方案,后者略带惊讶地看着李爱国。
这套计划和他以前的理解一致,但细节上更加周密。
反复探讨和专家的意见之后,总指挥果断有力地一掌拍到桌面上。
"那就照这样实行!"
"行动吧,孩子们!"
一声号令发出,整个现场顿时忙碌了起来。
蔡指导员指挥着铁路部队在洞顶搭建钢架结构,而本地的伙伴们负责搬运水泥沙土,就在现场制作混凝土。
看着错综复杂的钢结构和堆积成山似的建筑材料,张总指挥明白了先前炸石的理由何在。
救援队伍如细致的手工艺人绣花,而铁路士兵如重型火炮般直接有效。这两支迥异的工种在蔡连长与总指挥的协调下,共同朝着同一个目标进发。
因为头顶需要强化保护,他们选择了交替施工的方式。
每推进一米,掘进机便撤退下来,由钢铁部队负责加固洞口,这样的操作当然显着降低了速度。
真正完成坍塌区域的连接,可能需要两日光阴。
此时的李爱国已经无事可干,他以调查专员的身份重获职位,盘腿坐于岩石上,警惕地盯着洞口的守卫。
守卫正是蔡方顺带来的士兵,携带着冲锋枪,眼睛锐利无比,任何异常都会引起注意。
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最鲁莽的人也不敢生事端,李爱国的工作负担大大减轻。
打个呵欠后,李爱国犹豫着是否回去营地歇息。这时,燕子快速进来通报:
"驾驶员,老猫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