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后会有期(下)
重磅炸弹投入了水中。
大家吃惊地看向一直没有说话的赵云,发现赵云也把头微微低下。
“云哥,难道你也要走?”郭嘉上前,拉住赵云的手,见赵云也从怀中掏出家书放在桌上。那家书跟聂辽的家书灰烬、於夫罗的金牌摆在一起,赵云的态度不言自明。
“云哥,你……”真是让我没想到啊。叶晓易眯起眼睛,发现自己竟然把赵云给忽略了。
往日里赵云温言软语,给人平和印象,所以她没有让叶玄、叶武着重留意他的动态。但现在看来,未免掉以轻心了。好歹赵云是在刘备那大耳贼手下善终的人,没点韬光养晦之类的小九九,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看吕布的反应,应该也不知道赵云收到家书。
六兄弟中,吕布、赵云因为年长,关系最好。聂辽很崇拜吕布,但跟於夫罗走得比较近。如果赵云连吕布都隐瞒,是否说明他并没有全心全意跟吕布结交?而如此推断下来,那他跟其他人……
不能说以最大的恶意揣度赵云。但发现平日很欣赏的赵云如此有城府,想说不吃惊是很难的。
叶晓易笑得僵硬。她忽然意识到,赵云在日常中的好脾气很可能是一种伪装,是一种面具。而那种面具下的另一个赵云,她没有见过。
或许那个赵云在打仗、杀人时出现过,又或者在他孤单独处的时候出现过。只是,被自己忽略了。
叶晓易下意识地看了眼郭嘉。郭嘉没有看她,却在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手伸了过来。她轻轻将那只手握住,发现郭嘉的掌心和自己的一样,都冒出薄薄一层细汗。
“唉,先生走得早……我家族在九原,父母又双亡,所以没有后顾之忧。”吕布倒没有想那么多,他让赵云、於夫罗把书信、金牌都收好,“辽就在马邑,你回家,我们也可以时常通书信。云在常山,也还不算太远。夫罗那边有些麻烦,可能要随水草情形迁移,但好在九原是边塞之地,你请人捎信也不会太难。”
“大哥说得甚是。”聂辽连连点头,“我回去先安抚我娘,等她开心了,我就再回九原,跟老大你们去潇洒快活。”
“云离乡数年,得回去一探。”赵云也附和,“但不管我等身在何处,总是要回到九原来,跟大哥、晓易、奉孝团聚。”
“夫罗离开也是不得已,族内有要事。”於夫罗略思片刻,下了很大决心,“我父亲是匈奴的贵胄。”
贵胄?哪里如此简单。
叶晓易见吕布四人吃惊,也不点破。於夫罗虽然有所隐瞒,但限于时局也不得不如此。凭心而论,於夫罗做人还是很坦率的,跟聂辽差不多,比赵云要直白。
或许是民族习惯吧。
古人讲究含蓄,所以赵云不太外露也是正常。
叶晓易对自己的疑神疑鬼鄙视了下。她发现老头死后,气氛就奇怪起来,从前的融洽、和谐还在,但兄弟几人明显褪了稚气,多了成熟、稳重……还有少言。
“大哥说得是。几位哥哥都有自己的亲族,所以也该回故乡。”郭嘉看大家说开了,便学着老头的样子用指节敲敲桌子,“这几年,大家积攒下不少钱财。既然到了分别时刻,这些钱也应该分给大家,大哥,你说对吧。”
“对。”吕布不让赵云他们三人反对,“账目在奉孝那里,待明日,他把账本拿来,我将库存财物分给大家。”
“嗯,这样大家回到族里也有说话的本钱。”叶晓易点头,“但是其他固定财产,我建议先不分。毕竟九原这里还要拓展,几位哥哥的钱,我请奉孝按年头结算好了,叶家食肆、叶家分馆有賺,大家也有賺嘛。”
“一切听你的。”於夫罗对叶晓易的敛钱手段很佩服。
“嘿嘿,既然这么说,我倒是还想到了。你回匈奴,不仅仅要带财物。”叶晓易回忆匈奴人的爱好,“再带些珍贵锦绣、盐等物吧。既然是父亲是贵胄,你要少不了讨好部落里的人。”
“有道理。”聂辽对贿赂可深有感触。当初替九原县丞买官就是他一手操办的。整体下来,别的感觉没有,中心词就一个字——黑!
“不光是钱。我觉得几位哥哥也该带人走。”郭嘉思忖了下,继续道:“几位哥哥这几年都在九原,难免跟家族中的某些人生疏。会馆里有不少家丁,几位哥哥各自带走些,一来放心驱使,二来,也不会让族中人小觑。”
带人走?
这几个人在家丁中也各有心腹,如果带走,岂不是等于把他们的势力都从九原叶家拔除?而再往深里想,如果在带走的那些家丁中混入吕布和自己的手下,不就可以把他们的动态了解得清楚明白?
不愧是郭嘉郭奉孝。
有够毒!
叶晓易见赵云、聂辽、於夫罗犹豫,忙帮腔道:“三位哥哥不用担心。并州北面的盗匪被我们清理得差不多了。南面的,我暂时不建议大哥去打。先休养生息,安心开连锁店、瓷器厂賺钱。所以,你们尽管带人走,千万不要输给族中子弟啊。将来九原会馆这里,还要靠大家壮声势。”
“晓易说得有道理。”吕布豪迈,不似郭嘉、叶晓易那么多花花肠子。他听她们那样说,便也跟着点头道:“云、辽、夫罗你们自己单独回去我也不放心。带走会馆的人,起码可靠些。我和晓易、奉孝则为先生守孝,暂时不打算多填杀戮。”
郭嘉、叶晓易大义凛然,吕布也很诚挚。赵云三人没往深处想,就点头应允了。
大家把话说开,反倒轻松起来。叶晓易让守候在门外的魏续把酒拿来,准备跟几个兄弟来个彻夜狂饮,以酒饯别,顺便祭奠嘴馋的老头,让他在天之灵保佑六人。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叶晓易记起读过的《唐诗三百首》,发现李白那家伙是个善于煽情的小子。
虽然身边还有五人,但心境又跟月下独酌有何区别呢?
纵然是相识了几年的兄弟,可未必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就好比现代社会中的某些夫妻,生活了一辈子,也不曾窥见过彼此内心深处……
可那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