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包?那么肮脏的东西,谁会喜欢它?”
“既然不喜欢它,为什么要把它洗干净、敷药,时时守护它,不使它恶化,每天看着它有没有好一点?若说不喜欢包,这种做法不是自相矛盾吗?”
弥兰陀王很不服气地辩驳:“我不是喜欢那个包,而是为了身体的健康才要保护它的!”
那先比丘点头道:“这就对了!出家人不爱这个身体,但是为了借假修真,也不得不暂时照顾这个空幻的身体啊!”
弥兰陀王紧接着又问:“佛陀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吗?”
那先比丘点头道:“佛陀具足六通,当然能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
“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不把所有的神通教给你们,让诸弟子迅即知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业障,那样你们不就通通开悟了吗?何必一点一点地让你们慢慢历练呢?”
那先比丘反问道:“大王,假如您是一个医生,是不是知道各种治病的方法呢?”
“当然啦!医生对于什么药能治什么病,是通通都要知道的啊!”
“既然医生知道百草药性,他能不能把所有的药都开给一个病人吃呢?”
弥兰陀王立刻摇头:“当然不能!治病要对症下药,病人才会好,怎么能胡来!”
那先比丘顺势道:“同理,佛陀传授佛法也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依照弟子根器的不同,一点一点逐步传授,这样才能如法得道。否则,偃苗助长,反而容易弄巧成拙啊!”
弥兰陀王面露赞叹之色,十分佩服那先比丘对答如流的智慧,紧接着他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一个比一个更难回答,但是那先比丘智识过人,胸有成竹,依旧微笑着一一开示。
《弥兰陀王问难经》中据说有304问,因经文散佚,仅存262问,全面回答了关于佛教的各种问题。
最后,这位以雄辩而自负的希腊君王被佛法的智慧深深折服,皈依佛教。
“至高的真理是无法用形象来形容的,”说书人向周围的听众总结道,“然而,没有形象,真理就无法展示自己,于是人们强设了一些形象来展示真理;最高的思想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然而,没有语言,人们就无法了解这一思想,于是人们勉强用已知的语言来解释这些思想。”
听到这里,玄奘心中暗暗点头,到底是在佛国,连靠讲故事吃饭的说书人,都有如此慧根,知道形象无法表达终极真理,但有助于人们最终领悟佛教之中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觉悟的境界。
天已经很晚了,人群渐渐散去,玄奘同说书人聊了几句,得知他是本地人,名叫乌波摩格,刹帝利种姓,果然是个优婆塞。
“请问这里就是滥波国的都城吗?”玄奘问,“贫僧远道而来,想去见王,却没有看到王宫。”
“王宫以前有,现在荒废了,”乌波摩格笑道,“这里的土著王族早已不存在,那些豪门大族相互之间争斗了几百年,谁也斗不过谁。所以现在,这里没有最高君主,最近才隶属于迦毕拭国。”
玄奘很惊讶,这么说,这个国家岂不是已经名存实亡了?
“这种情况,可以由百姓推举王者呀,”他说,“很多国家都是这么做的。”
乌波摩格摇头道:“别的国家或许可以这么做,但滥波国不行。”
“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百姓谁都不服谁,”乌波摩格解释道,“他们喜欢歌咏,喜欢安乐,彼此间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相互欺骗、讥嘲,谁都不愿意尊他人为首。”
“原来如此。”玄奘觉得这倒挺有意思。
乌波摩格道:“其实这样也挺好的,大家过自己的日子,多个国王多麻烦呀!”
“好是好,只是,既然嫌麻烦,又何必要隶属于迦毕拭国呢?那不还是尊他人为首吗?”玄奘笑问道。
乌波摩格顿时被噎住了,挠挠头说:“可能是因为,迦毕拭国的国王离我们比较远,人们不介意遵从他吧。人就是这样,宁愿以陌生人为首,也不愿意遵从自己的邻居和熟人。”
这大概就是人性的特点吧,玄奘心中暗想,中原不也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一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