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下,人和马都走累了,那就去路旁的树木里休息片刻吧。
孔子等人入林,下车,阳光被茂密的枝叶给挡住了,大家互相递着水,说说笑笑。
苦中得作乐。只是,令人烦躁的是林里那些连续不断的蝉鸣声,嘶嘶嘶地叫个不停,令人无法安心。
一切,都很不如意。
孔子叹了口气,猛然,他发现里有一驼背老汉伫立树下,两手持一根长竹竿,伸向树枝。很快,便有一只蝉被竹竿头给粘住了,使劲挣扎着却因为蝉翼被牢牢粘在竹竿上,徒劳无功,最后被那驼背抓住,塞进脚下一只布袋。
孔子看得真切,只见那驼背虽个子矮小,行动貌似也不及常人便当,但粘蝉的功夫着实了得,但凡竹竿伸出,必有一蝉被粘住。
很快,驼背在孔子一行人众目睽睽下,粘了十余只蝉,那只装蝉的布袋估计已有数十只蝉,鼓鼓得,不时有蝉在里面挣扎,振翼发出声音。
在古代,人们早就发现蝉蜕可以入药,故有人捕蝉为业。但蝉有翼,且极其灵敏,但凡靠近,必振翅飞走,想要捉住非赏困难。
小时候,笔者在长竹竿或芦苇竿上装个铁圈,再配一个塑料袋,悄悄伸至蝉歇处,待蝉惊觉逃窜,却一头撞进塑料袋里。
但春秋时期尚未有化工产业,故塑料袋这玩意儿是不存在的,那人们捕蝉,主要的是靠粘蝉。
粘蝉,是在竹竿上头涂抹粘性强的胶质物,靠近蝉后,蝉必惊觉逃窜,结果蝉翼被粘住无法飞行,乖乖就擒。
有人要问,古代哪里来的胶水?
这叫扛精了。古代胶水多了去了,如鱼胶。
史料记载,古代人们已普遍使用很多动物皮制作的胶水,“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这就是《考工记》里的记载。
另外,还有从小麦提取的面筋胶,以及糯米胶等。
我们不要去关心那驼背用什么胶水去粘蝉,只需知道粘蝉真的是一项工夫活。毛想想好了,竹竿上面的胶水才多少?一只蝉要逃走,就那么准,一头撞向竹竿?
孔子等人之所以看那驼背粘蝉简直看得呆了,就是因为那驼背的粘蝉技术实在太高明,但凡伸出竹竿,必有蝉被粘住。
孔子不禁走上前,向驼背施了一礼,感慨道:“老丈有礼了!”
那驼背本没注意,只违心粘蝉,此时突然见到一大帮人在眼前出现,吓了一跳。但见孔子彬彬有礼,无任何恶意,驼背这才以手抚胸,镇定下来,回礼道:“先生有礼了。”
孔子问道:“老丈好手段,粘蝉技术是我从来没见过的那种高明,请问老丈,粘蝉有何决窍?”
驼背嘿嘿笑了笑,道:“先生你看,我只需将竹竿伸近,蝉就被粘住。故粘蝉之窍,无非熟练而已。”
孔子摇摇头道:“我六十多岁了,也见过不少人粘蝉,有的人可谓是粘了一辈子蝉,但从没人如老丈般几乎百发百中。故老丈所说无非熟练而已,这个熟练的背后,是刻苦的训练吧?”
驼背见孔子问得认真,也认真答道:“诚如先生所言,老汉年轻时开始粘蝉,但一开始成功率极低,甚至十不及一二。
为何成功率如此之低下?原因就在于每每将竹竿伸近蝉时,手总要微微抖动,蝉又非赏灵敏,惊觉而飞遁。
为克服抖手的问题,老汉就从专门训练如何保证手持竿稳定性的问题。在竹竿一头放两颗小石丸,以手持竿,努力不让小石丸掉下来。
一开始,小石丸总掉,但日复一日,老汉终于能做到小石丸不掉落,持竹竿时,手的稳定性大大增强,粘蝉成功率也大大提高。
但这还不够,日常训练中,老汉我又增加了一颗石丸,三颗石丸置于竿头,训练了多日后,也做到了石丸不落,这个时候我再去粘蝉,竟然可以做到十仅失一的成功率。
但不管如何,仍旧会有失手之时,为此,老汉我继续训练持竿稳定性,又增加了两颗石丸,共五颗石丸。
就这样,前前后后老汉我足足练了五六个月,做到了手持竹竿稳若磐石,竿头五颗石丸决无落地之时!
从此,老汉我去粘蝉,站直身子,伸直手臂,都能做到纹丝不动。再加上我将全部心思都放在蝉上,眼里只有蝉翼,不再有其他任何事物。故所见蝉翼,越看越大,因而粘其翼,岂有不得之理?”
孔子叹服道:“敢情刚才我等前来,惊吓老丈,也因老丈过于全神贯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