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日月当空照中华笔趣阁 > 第一零二三章 山外有山(第1页)

第一零二三章 山外有山(第1页)

崇祯四年三月开始的春闱,到了五月的时候,就全部尘埃落定了。

不光是那些科场失意的落第者们,已经离开了京师,就是那些科场得意的新科进士们,也到了吏部授官然后奔赴各方任职的时候了。

崇祯四年春闱里的头三名,即高中一甲的那三个人,也就是状元左懋第、榜眼杨廷麟、探花宋时烈,仍然按照大明朝的旧例,进入了翰林院任职。

其中,状元左懋第直接担任了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而榜眼杨廷麟和探花宋时烈,则担任了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

除了一甲进士及第的这三个人铁定要进入翰林院之外,二甲的一百多人可以通过朝廷举办的考试,进入翰林院担任翰林院检讨或者翰林院的庶吉士。

但是能够进入翰林院的终究还是少数人,即便是二甲里的新科进士们参加了朝廷举办的考试,最终如愿进入的只不过二三十个人而已。

说起来,翰林院并没有什么实权。

明初的翰林院负责前朝历史的编撰与修订,元朝的历史编修完成之后,翰林院最大的作用,就剩下三个了。

其一,是负责编修本朝的国史,尤其是前一任的实录和现一任皇帝的起居注。

这个功能,是翰林院的第一职能,不过说白了,主要是起着一个档案馆或者说国史馆的作用。

除了能够与皇帝保持着非常直接和紧密的联系之外,并没有其他什么权力可言。

其二,就是负责起草朝廷重要的政令与皇帝的诏书。

不过,到了崇祯朝,翰林院的这个重要作用,如今已经被严重地削弱了。

除非崇祯皇帝有特旨,比如说起草类似正旦大朝会上的那种面向全天下正式公开发布的诏书、敕书,才需要翰林院这个熟悉前朝和本朝历史的部门出手。

而其他的大多数时候,如今这位崇祯皇帝都是选择以上谕的形式,直接将自己的军令、政令发往天下各地。

一开始,内阁、六部以及翰林院等负有起草圣旨、诏书、敕令的衙门口,都还不太习惯。

但是几年的时间过去之后,眼下不管是内阁、六部,还是翰林院,都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

除了一些影响重大的朝廷政令之外,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再敢跟崇祯皇帝争夺圣旨的起草权和发布权了。

当然,除了上面的那两个职能之外,翰林院还有第三个职能,那就是陪皇帝读书学习,亦即翰林侍读、翰林侍讲的职能。

说到底,大明朝的翰林院就三个功能,首先是编撰史书,其次是起草诏书,然后是陪皇帝读书。

在这三个功能之中,可以说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权力。

特别是在当今这位崇祯皇帝继位之后,翰林院仅有的这三个功能,如今也只剩下了编撰史书这一个了。

起草诏书的事情,就不用提了,崇祯皇帝很少再让翰林院起草圣旨或者上谕。

就是有些时候,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别人帮助记录、连缀成文,或者是帮助斟酌润色,这样的工作,也是直接由当值的中书舍人们来做了。

至于陪皇帝读书的事情,就更不用说了,如今的崇祯皇帝跟历史上的那位可不一样了。

不是说如今这位不喜读书,也不是说如今这位博览群书,已经不需要别人的指点了。

而是说,他并没有多少时间读那些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之类的古书。

翰林院在崇祯皇帝继位之后,先后多次上书,请求崇祯皇帝重开经筵日讲,让翰林学士或者已经闲得蛋疼的翰林侍讲、翰林侍读们入宫,为皇帝讲解四书五经方面的东西。

可惜的是,但凡翰林院类似的上书,崇祯皇帝全部都是留中不发,采取已读不回、不予处理的方法对待。

久而久之,经筵日讲也荒废了下来,京师翰林院里的翰林侍讲、翰林侍读们整日无事可做,有的请了长假归家省亲,有的寄情山水吟诗作对,乐得逍遥自在。

然而,眼下崇祯朝的翰林院,即便是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可是它在天下士子们的心目之中,却仍然是在朝京官里最为清贵显耀的所在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