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彼得学院农学专业的塔图姆·奥斯汀,今年17岁,来自莫桑比克。”
“我的梦想是能够培育出世界上产量最高的西瓜和棉花,谢谢大家!”
说完。
他便匆匆朝台下一鞠躬,飞快的返回了座位。
台下稀稀拉拉的响起了一阵掌声。
阵势比登场时明显要小许多,看的出来大家都不太满意。
威廉·惠威尔也在鼓掌,目送塔图姆·奥斯汀返回座位后,他又念出了下一个名字:
“马克斯·克里斯蒂安·腓特烈·布鲁赫!”
“嗯?”
听到这个名字,徐云身子坐直,稍稍来了一些兴趣。
片刻过后。
一位发型和胡须有些类似李逵、鼻梁上带着一副金丝眼镜的男子走上了礼台。
只见他先是平静的与威廉·惠威尔握了个手,又对台下的阿尔伯特亲王等人点头致意,接着说道:
“各位英俊的先生、美丽的女士,大家好,我是来自德意志的马克斯·克里斯蒂安·腓特烈·布鲁赫。”
“从今年起,我将在三一学院修习神学与古典乐,不定期也会在校内举行公演,欢迎列位赏光莅临。”
比起上一位的塔图姆·奥斯汀,这位名叫马克斯·克里斯蒂安·腓特烈·布鲁赫的学生则要明显从容的多。
徐云在座位上又观察了几眼,确定对方应该就是那位布鲁赫了。
此君大大小小也算是个名人,是一位在剑桥校友录上能占据一席之地的作曲家以及指挥家。
他在14岁获法兰克福的莫扎特奖学金,受教于希勒、莱耐克等人。
按照年龄来看,他如今来剑桥修习博士学位倒也对的上史实。
马克斯·克里斯蒂安·腓特烈·布鲁赫所作的《罗莱拉》和《伏里施乔夫》都算是有名曲目,上辈子徐云在魔都歌剧院听《罗莱拉》的时候还丢了一台手机。
因此印象不说多深吧。
至少名字和人还是能对的上号的。
在自我介绍完毕后。
马克斯·克里斯蒂安·腓特烈·布鲁赫又用美声唱了首歌,赢得了满堂喝彩。
毕竟这年头文艺青年还是很吃香的。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吧——小麦这个理数大佬,平日里就贼喜欢写诗呢,虽然内容不咋地就是了。。。。。。
比如这货在看到老汤发明的镜式电流计时情难自抑,写下了一手物理史上很有名的诗:
【灯光落到染黑的壁上,
穿过细缝
于是那修长的光束直扑刻度尺,
来回搜寻,又逐渐停止振荡。
流啊,电流,流啊,让光点迅速飞去,
流动的电流,让那光点射去、颤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