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站长给儿子下令:
“去,和小妹妹交流一下,问问她是怎么学习的!”
“不!”周国栋断然拒绝。
“你是不是要我揍你?”
周站长手举了起来,叶耀祖赶紧劝阻。
周国练狠狠瞪了叶珊一眼,借机飞快跑了出去。
站长失望地摇头,对叶耀祖叹气:“养个儿子,还不如养个丫头!”
这种“望子成龙”却根本不知道怎么教育子女的父母太多了,时常有街坊,甚至还有不认识的人慕名找到叶家来。
来的人首先是大夸一番,说坝镇小学宣传栏都是叶珊照片,很多家长都晓得有这么一位小神童了,接着就开始向徐慧萍请教“教育之道”,或是向叶珊打听学习方法。
朱二妹因此向刘奶奶抱怨说:“唉哟,你不晓得,我们家门槛都要踏烂了咯!”
嘴上这么说,但眼角眉梢难掩得意之色。
刘奶奶是顶会递话的:“二妹子,你好福气哦!都说你叶家孩子在坝镇是这个——!”
看着刘奶奶翘起的大拇指,朱二妹神采飞扬地接上话:“我晓得!就是蝎子拉屎——(毒)独一份呗!”
朱二妹不识字,但她豪阔地买了几十份带着叶珊照片的报纸,给附近邻居和牌友们分发了一圈。
出于对老人的尊敬,每天登门拜访的人都要顺带赞美一番朱二妹,这使得她笑得眼角皱纹与日俱增。
叶家门庭若市,周井妹看在眼里,心中惆怅与憎恶也与日俱增。
……
自从记者走后,王校长天天关注着报纸。
高兴的是,县报和省报都有报导西州县坝镇小学有“小神童”,而且县报还刊登了自己和叶珊的合照;遗憾的是,省报只有叶珊一个人的大头照,报导中对自己“慧眼识珠”的内容几乎是一笔带过,全是描述叶珊的“非凡表现”……
真是白白请她们吃一顿!王校长恨恨地想。
他很期待市、县相关领导能关注到自己。这一天,他终于等到了县里来人,但来的却是文化局的人。
县文化局领导同镇政府的领导,陪着两个人过来了。
上课的时候,透过窗户,叶珊看到王校长对来者满面笑容,并像一个东家一样,指着一砖一瓦给来者介绍,包括校园里的两棵龙爪槐。
不多会儿,通过对人物穿着气质与肢体语言的观察,叶珊判断出其中有一个日本人,还有一位翻译。
下课后,叶珊溜到老师办公室,果然听到老师们在议论,说是日本人是来文化交流的。
听说坝镇有一座古宅保留得很好,所以日本人过来看看,随便作一下方言的研究——西州县的方言特别有特色,各个镇都不一样;还说今天先回县城宾馆住,明天还会再来……
明天?明天休息天还来坝镇?
嗨,管他呢!
八十年代,正是中日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年代。《血疑》、《追捕》、《远山的呼唤》、高仓健、山口百惠……都是老百姓喜爱的内容。
叶银花曾经搞来一张三浦友和的明信片,跟全家人说想找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