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说得对。”蒋远霖说道。
林怡然说道:“只要我们不把漕运单单看成运粮食这么简单,我想很多事情,都会成为可能。”
“夫人能具体跟下官讲讲么?”
林怡然点点头:“我利用这两天时间,看了王爷的军需漕运,发现很多制度并不完善,几乎没有漕运的组织、机构,政策也不严密和健全,以后,无论是为朝庭运粮,还是发展其他商品,都是不利的。”
蒋远是文职官,还没有和漕运具体打过交道,要不是这次调运货物来调节通州城的货价,他根本没有意识到,漕运跟他有什么关系。
夏宗泽自从参军打仗,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一场战役,如果没有后勤军需,简直没办法打仗,最基本的是拥有自己的马车车队,中等的是拥有一些船只运粮、运辎重,最好的是陆漕相结合,因为到目前,并不是每个河道都是相通的,需要转道,用漕运术语来讲,就是转漕。
林怡然说道,“漕运在国家、军事中的作用我就不说了,朝庭利用它把征来的税粮运到京城,除了以俸禄的形式供养京畿权贵外,又会出现在各大粮行,通过粮行售给普通民众,让他们得以生存。我主要想结合通州这一特殊的地里位置,讲一讲它在民生方面的作用。”
“好,夫人请讲!”
“蒋大人,有舆图吗?”
“有,我来拿。”蒋远霖从书架上拿出舆图。
林怡然指着几个水陆相邻的小针城镇,问道,“蒋大人,从江城一路过来,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蒋远霖想了想,“夫人指的是那方面?”
“繁华程度!”
蒋远霖回道,“有发现,靠近河道的小镇总是相对其他地方繁华。”
“对,”林怡然说道,“就是因为水道交通便利带来的好处。”
蒋远霖边听边点头,深以为是。
林怡然继续说道,“如果漕运兴盛,沿道的城镇肯定兴盛,因为它会带来大量商品和贸易机会,极大地吸引各地商人、小贩及其他各类人者的汇结,而通州城是这些城镇中的佼佼者,它前有大江,北有通榆河,如果有机会,把北边的榆河和邗河连贯起来,中间不用转陆运……”
她边说边指着舆图上的河道说道,“通州很可能会成为南方通北方重要的转运点。”
夏宗泽赞同的说道,“宁国和平国地多贫瘠,粮食多靠南调,如果接通这两点,确实非常有战略意义。”
林怡然微笑一笑,“我说这事,就是几句话的功夫,可是你们如果做起来,非集朝庭之力,非集万千民众之力不可,没有这两个条件,我这就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
夏宗泽叹道,“如果天下能够统一,我一定建议疏通榆河和邗河。”
“希望王爷早日达成所愿。”
“你继续说——”
“好!”林怡然继续说道,“再说,就说到这调节物价之事了,通州城的商家为何敢奇货可居,很大程度上,是通州城的水运没有发挥它的作用,没有多少商品可流通,让商人钻了空子。为何没有多少商品可流通,蒋大人,现在知道为何了吗?”
蒋远霖说道,“我特意去查了,有三个原因。”
“请讲——”
蒋远霖回道:“第一,是打仗的原因,我们宁、吴两国交战,导至了漕运呆滞,第二,是河道落水期,能吃水的船进不了通州城,导致了商品稀少,商家卖高价。”
“我想,除了落水期的原因,其实更重的是二百年的战争,让通州城周围的河道都积淤了,河床上升,干旱时不能走船,洪劳时,河水决堤,淹没了多少村庄、良田。”
“夫人,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三个原因。”
林怡然叹了口气,“我们林家在外面流浪了七、八年。”
“吴国朝庭应当清淤河道的?”
“那来的银子?”林怡然嗤笑说道。
蒋远霖叹了口气。
夏宗泽说道,“吴国这几年,为何不是主战场,就是因为这原因——赤贫。”
林怡然点头,“所以通州成为我们东征的至重点,这个重点并不是打下它,而是发展它,让它成为宁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蒋大人,听到夫人的话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