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杜克的话,帕尼?凯利斯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根据你让人得出的调查结果,北美的网络用户以青年和学生为主,这些人并不能算是《芝加哥》的真正潜在观众……”
“所以,我只是让你进入关于我的那个影视版块。”杜克接过蒂娜?菲分别递给他和凯利斯的清水,喝了一口后,又说道,“还在网络点击最高的网站上发一些相关新闻。”
“我们已经与他们达成协议了。”帕尼?凯利斯看了看时间,“算起来应该挂在他们网站的首页了。”
她走到电脑前,对助理低声说了几句,那个助理立即登录了一个网站,杜克和蒂娜?菲也走了过去,只是当他看到助理登录的网站的名字的时候,忽然有股想拍死自己的冲动。
这个在首页还算显著的位置上,挂着《芝加哥》相关广告和新闻的网站,名字叫做‘yahoo’!
二十多年啊,那些与电影无关的东西,真的都快忘的差不多了!
心底感慨一句,杜克就恢复了正常,曾经的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只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网友,谁没事去查雅虎什么的具体资料,能留下太深的印象才是见鬼了。
“把这个网站记下来。”杜克转头对蒂娜?菲小声说道,“回头去查下它的基本资料。”
好像老板是姓杨还是姓原?杜克摇了摇头,回头查查对方上市了吗,上市的走势如何,或许投资名单中,又可以加一支股票的名字了。
暂时将这些扔到脑后,杜克站在电脑前,看了看雅虎首页新挂上的一则关于《芝加哥》的评论报道,清楚人人都是影评人的时代快要开启了。
不过,这篇评论报道与曾经完全没有节草的网络宣传不同,还带着深深的传统媒体的特点。
“百老汇著名音乐剧《芝加哥》的电影版与今年在纽约登陆院线,影片中人物个个生动鲜活……”
这篇报道列出了影片的几大看点——改编歌曲、匠心独具的音乐、精彩绝伦的舞蹈、妙不可言的舞美等等。
杜克看了后,感觉非常一般,这个年代。连网站自己都还没有抓住网络广告宣传的重点。
虽然他也是一个外行,但前世总看过一些,这种广告性质的评论报道,一定要抓住影片中的美女有多漂亮、群舞场面甩动的光洁大腿有多性感……
不过,这次网络宣传既是他上映前的临时举动,也是一次试验。《芝加哥》本身主要的观众群也不是现在构成网友的那些群体。
如今的网络,还没有受好莱坞的重视,就连传统媒体集团,也没几家将计算机网络看在眼里。
因为《芝加哥》没有设午夜场,跟帕尼?凯利斯说了几句关于建设个人网站的事情后,杜克就返回上东区的家去休息了。
周四的夜晚渐渐逝去,周五的太阳又照亮了大苹果的天空,已经退休的理查德?托马斯从长岛的一家公园中散步回来,走到自己的独立房屋前。从信筒里取出今天的《纽约时报》,穿过平整的草坪,进入房间中,先为自己充好一壶热咖啡,然后坐在向阳的窗户边,看起了报纸。
他是资深的百老汇剧迷,也听说了《芝加哥》电影版今天会上映,特别翻到娱乐版。准备看看影片的影评,只是当他翻到熟悉的专栏时。里面全是抨击《星际迷航:第一击》以及赞美《英国病人》的声音,昨晚首映的《芝加哥》好像又一次被人忽视掉了?
理查德?托马斯摇了摇头,看向娱乐版面其他地方,他不明白这些影评人矫情什么,他们真的能把那个年轻导演封杀掉?《纽约时报》的头版上,照样有关于这部影片的报道。
“《芝加哥》。一场好莱坞类型片的胜利!”
看到标题下署名,理查德?托马斯来了兴趣,这是著名剧评人琳达?惠特莉的评论文章。
“影片的故事与歌舞剧版本整体类似,却被导演杜克?罗森伯格以现代化的电影手法重新包装,虽然其中的主题是好莱坞电影反复倒卖的关于名利、欲望的内核。但《芝加哥》是一部歌舞片,却又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歌舞片,它用不同以往的影像风格在历史流变中体现着不同片种的融合、蜕变和创新!
“杜克?罗森伯格制作的歌舞片,明显经过了他的重新改良,黑色电影的特质深深浸透于其中,他对歌舞、黑色影片这两大类型片的混合和加工,使得《芝加哥》在香艳之中又透露出种种魅惑,盛大的歌舞表演和低调阴郁的黑色风格的完美结合,突出了影片的多重特质。”
“借由《芝加哥》,观众可以得到的,不是深刻的思考,而是一种精美、多元、复杂的观影体验,它体现着杜克?罗森伯格一贯良好的品质和传统——制作精良、应时应景、不断创新!”
“完全可以说,《芝加哥》是歌舞片的华丽蜕变,歌舞场景与现实场景的过渡性、融合性、互动性比歌舞剧版本更强,更突破了传统歌舞片歌舞段落简单插入的生硬手法。”
“杜克?罗森伯格极好的利用了歌舞片浓重的戏剧性和演绎性,完全服务于讽刺、揭露声色犬马、黑白颠倒的腐朽状态的主旨;同时黑色电影的元素近乎完美的注入了影片的各个场景之中。”
“还有,电影在布光、色调等方面精心构思,让影片在狂野和香烟之余散发出了阴郁、血腥的味道!”
看到这里,理查德?托马斯合上报纸,坚定本来就计划去观影的想法,打算午饭之后直接去影院购票观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