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铁般的心肠也稍微软了些,笑道:“大王说,家眷可一同去观礼……”
“不必良人憋到今日才想起,王后早就派侍从登门提过了!”万夫人音量不由高了几分,顺便加了两句抱怨。
“只是大王究竟做何想?本以为仪式会定在宫里,顶多也是南郊,谁料竟放在了鸿门,这大热天多少人乌泱泱赶过去,路上就要花一天,也不嫌累。”
“本朝开创大事,怎能草率呢?”万脩终于穿好袍服了,似乎也没感觉中的紧——只要走路时将肚子收一收的话。
“更何况,鸿门对大王,对吾等而言,意义非凡!”
……
仪式改在鸿门举行,是第五伦钦定的,负责筹划整个礼仪的奉常王隆也只能执行。
王隆的礼服与万脩稍稍不同,冠委貌,衣玄端素裳。
在东去鸿门的马车上,王隆不由想起拟定称帝大典礼仪的过程来。
作为一个儒生,王隆自然会下意识参考前代制度,比如在未央宫前殿演练过无数次的汉帝登基之礼。
汉家皇帝即位,一般是三公主持,群臣脱去老皇帝丧服,穿上吉服参加典礼,此刻开始由凶礼转变为嘉礼。太尉登场由阼阶登上殿中,对安置在那里的先帝灵柩北面礼拜,接着奉读策文。奉读策命后,太尉向东面把传国玉玺和绶跪授给皇太子,皇太子成为皇帝。
到了汉武之后,太尉改为大司马大将军,于是昭帝、昌邑王、宣帝的即位是由霍光做主,到了哀、平,则是大司马大将军王莽来主持。
而眼下魏国群臣,和汉时大将军职能相似的,则是国尉、骠骑将军马援……
第五伦虽然早年起家建军多赖丈人行,但更多凭的是自己的运营,身为开国之君,当然不会照搬这种制度,给后人留遗患,于是遂不取汉礼。
那新朝皇帝王莽称帝,有没有点参考价值呢?
王隆特地与参加过汉新禅代仪式的众人来:太师张湛、太傅王元,都是当时的见证者。
张湛比较古板:“我记得那是始建国元年正月朔,王翁帅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玺韨,上太皇太后,顺符命,去汉号。”
张湛比较念旧,至今不肯直呼王莽姓名,只是喊他“王翁”。
“同一天,王翁就抱着孺子婴,到了前殿……”
王莽是把汉家末代太子当做道具么?确实如此,张湛还给“先帝”留点情面,王隆的叔父王元对他追溯的往事,就说得直白多了。
“当时我只见到王莽抱着孺子婴到了登基台上,群臣不明所以,都同呼王莽放下孺子,早继大位。”
“却见王莽依然抱着孺子婴,就是不放手,而礼官读了很长的策命,引经据典,我不太记得了,差不多的意思便是汉家历世十二,享国二百一十载,气数已尽。”
“读策毕,王莽又亲执孺子手,流涕唏嘘,说什么‘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
“他哀叹良久后,才终于放开了吓哭孺子,礼官将孺子带下殿,北面而向王莽称臣。百僚陪位,莫不感动。”
王隆听得哑然失笑,王莽当时权势熏天,能不敢动么?不过如此听来,王莽虽然装神弄鬼,为称帝仪式寻找古文依据,但说白了,就是欺负汉家孤儿嘛。
而风水轮流转,轮到魏王要称帝时,第七彪等宗室成员,居然提议将王莽的女儿,汉家末代太后提溜来参加,一次辱两朝,结果却被魏王拒绝了。
“王巨君欺孤儿,余竟要效仿他,辱寡女么?”
于是王莽的称帝典礼也被咔嚓,没什么参考意义。
这可苦了王隆他们,只能继续往前追溯,一口气上溯到了汉高称帝仪式,都是开创之君,这总能照搬一二了罢。
于是他令史官们翻阅记录,找到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