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自觉的就拿过手机,拨通了刚才的号码,等对面接通后,直接说道,“子鸣,明天我们一起去!”
“要看就看ima3d版的,我先去订票。”
挂断电话,王子鸣在网络上查了下,然后拨通沪上地区仅有的3家ima影院其中一个的号码,只是得到的却是失望,《变形金刚》的ima3d版明天没票!
他又拨通了另外两家有ima影厅的电影院的电话,等到的还是没票的回答。
没有办法,王子鸣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3d的版本,好在3d的票有些紧张,却总可以排队买到。
“打电话订票,才发现ima版的票都没了,好不容易订到了3d版的票,还是明天的午夜场。”
他颇为无奈的打电话通知自己的好友。
作为连接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感情纽带,《变形金刚》的地位显得格外突出,因此即便在中国,依然有变形金刚迷社团、变形金刚年会、在线迷友交流活动的存在,而这些都足以为《变形金刚》真人电影提供最基础的观影人群。
随着时间转入午夜时分,更多的《变形金刚》场次开始放映,越来越多的影迷看到了这部商业大作,网络上充斥着普通影迷的看法。
天涯论坛上,id是擎天柱的人留言,“说这片子会‘火’简直是太轻描淡写了,《变形金刚》好得难以置信!”
“《变形金刚观影归来,特效绝对是顶尖水准的,片子给我的感觉有点略长,”时光网上面,一名匿名的网友留言,“不过我非常喜欢!”
“ok,评评《变形金刚》?……哇哦哇哦!不可思议……棒极了!”这是有人在qq上给朋友说的话。
类似的言论在网络上随处可见。
“完全被《变形金刚》震撼了!那110多分钟,我觉得我又回到了童年。谢谢你,杜克?罗森伯格!还有,3d立体效果绝对是突破性的,震撼!”
“这是一次壮观的体验,前所未见!”
“真太爽了!《变形金刚》简直无以伦比、无比震撼、无敌!”
“每一秒都充斥了如此多的动作戏,看完影片走出影院的你可能会禁不住诱惑,再给票房增加100元。”
这里不是北美那片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无论是影迷还是产业链条都处于初始的高速发展阶段,杜克不会忽视媒体对于舆论的引导和对观众的影响,网络水军这种东西在这片巨大的区域网上也极其盛行。
再就是这片市场上的职业影评人了,他们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价格远远不像北美那么离谱,只需要几百美元就能换来这些人的摇旗呐喊。
说白了,这个行业在大洋两岸并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也会有人不买《变形金刚》的帐,有人会喜欢这种类型的影片,也会有人不喜欢这种类型的影片。
在中国著名的小资网站豆瓣上,《变形金刚》就不怎么受欢迎。
虽然豆瓣电影上不乏“精彩、震撼、成功”之类的叫好声,但也遭遇了一些“恶评”。
有人很直白的建议抵制该片,“这部吵闹、粗野的电影会令你感到痛苦多过于开心。”
也有人质疑影片是一个商业广告,是“为了推销车、玩具和战争而进行的一次令人作呕的、强势灌输的商业行为,它谎称自己为一部电影。这不是电影,这是发酸的垃圾饮料,建议别让你的孩子们碰它。”
毫无疑问,以杜克的制片风格,并不怎么受这个网站主流用户的欢迎。
还有人如此留言,“从只会爆炸的杜克?罗森伯格成为这部电影的导演那一刻起,《变形金刚》就丧失了最后一点成为一部稍微过得去的电影的机会。他没有计划、没有风格,不会讲故事,不懂控制节奏。他只懂得堆积特效,只懂追求最大、最吵,无论他手上的明星是尼古拉斯?凯斯、基努?里维斯还是那些会变成车的机器巨人,他只管把他们用没完没了晃啊晃啊的用摄影机攒在一起便是。”
然而,这注定只是小众的看法,无论他们怎么说,都无法改变观众在影院前排起长队,购买《变形金刚》入场券的事实,而且各大影院也对票房充满了信心。(未完待续……)
ps:求和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