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放开那个崽子让我来免费阅读 > 第22章 尧都砂锅与味道的传承(第1页)

第22章 尧都砂锅与味道的传承(第1页)

武直看了看院中地形,想了想,心说那就刚好依势而为了,于是对李忠讲清了自己的思路,李忠连连点头表示赞许,然后两个人确定了选址,开始工作了起来。

武直用脚量了量,确定了两个圆心点,然后和李忠一起开始以这两个圆心点为基准在地面上挖洞,两个洞的圆心之间刚好隔着自己两只脚掌长的距离。

武直不清楚买回来的锅具到底有多大,没有个模具可以对比,因此先不急,不用太去管洞的直径大小,只管往下挖即可,边挖边用脚量,来确定深度。半个时辰之后,李忠的那个洞已经大致成功了,武直凑过去,再拿脚一量,刚好是自己一倍的脚长加上一倍的脚宽……

虽然没有尺,但是武直知道自己的脚平时穿43码的鞋最舒适,通过换算,43+10,再除以二,算得自己一倍脚长大约应该是26。5厘米,一倍的脚宽则应该是43-1,再除以4,也就是约等于10。5厘米……

当然,这样子算得的其实是鞋子的长与宽,并非自己的脚长,武直自从穿越到这里来之后一直都是光着脚的,所以,用脚来测量洞深多少是有些误差的,但是,虽不精准,却也并不会误事,还是能够做到心里有数的。

武直要求的洞深就是要把控在约40厘米左右就好,现在洞深约为26。5+10。5,等于37,不吹不黑,刚刚好。

那句话怎么说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干!

多吉利的数字啊!

接下来就是控制洞的宽度了,恰好这个时候顾大嫂一手提着一个砂锅回来了,武直连忙冲过去接了下来,顾大嫂满脸带喜色,爽快的说道:

“探花郎,这可是我专程跑到西城去淘出来的好货,走了好几家才有这种尧都砂锅,用来熬汤可香了……”

武直蹲下身去,细看那两口砂锅。只见高约二十厘米左右,直径则比脚长要多两三个公分,两侧有圆润的锅耳,顶方是一个暗合度极高的锅盖,轻轻盖上去,就能够听到那种舒服而悦耳的陶器磨合的声音……

看了外面,再摸里头。内胆触感光滑,略呈亮铅白金属光泽,整体胆皮虽然不算太厚,但却正是尧都砂锅的特色,讲究的就是皮薄质优,轻巧晶亮,如此,就算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柔弱的主妇来熬煮一锅汤,等汤成之后,再提起砂锅,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以及香飘四溢的美味才更叫人满心喜悦,不管是食客还是主人都更觉满足。

原来这就是享誉盛名的尧都砂锅。

据传,尧都砂锅始创于上古,首产于尧都,技艺于陶唐,延续于春秋,完善于宋元,盛行于明清。

其用料考究,工艺独特。一直沿用手工制作和独炉单烧的方法生产,原料采用当地特有的硅酸盐天然矿——坩泥,并用与坩泥同质的软质矿泉水混合制成,水料相宜是尧都砂器独有特点和质量的保证。

尧都砂锅造型别致,经久耐用,且用途极广,可炒、可蒸、可煮、可炖、可熬、可烤、可炸、可焖。

它还有三大好处:

其一,能保持食品的原汁原味,能预防食品发霉变质,这是任何金属器皿所不能相比的;

二是砂陶自身结构稳定,不会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金属和其他物质;

三是吸热和散热较慢而均匀,保温性好,最宜于煲汤、吃火锅和煎中药,是家中最为理想的煮炖神器,煮出的东西有营养。

因为尧都砂锅的种种好处,以及其具有原生态美学价值与风格的原始古朴造型,在千年之后的现代,它已经被山西省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相应产品也远销国内外各地,广受赞誉。

它既是一种手工艺术,又代表着一种食物美学。

它更是一种味道的传承。尤其是武直记得小时候,不管是自己家里,还是邻居家也都曾用过类似的砂锅,当砂锅开始响起那种咕咚咕咚的欢快的响声,并且香味“肆无忌惮”的从楼道里传遍到各家各户的时候,武直就会忍不住的流起了口水,并且由衷的惊叹一句:

“好香啊!”

这是儿时的记忆,是父母的手艺所带来的味道,是家的美好。

“顾大嫂,你真棒!”武直向顾大嫂竖起了大拇指。

“怎么样,不错吧?我本来还担心你这年轻人不会识货,怪我乱用钱呢,告诉你,三百文用光了,一分都没有剩,有那种只需要几十文的锅,我没要……只是可惜没有大的,这两个已经是他们那里最大的砂锅了……”顾大嫂道。

“没关系,虽然小了点,但其实明天才刚开张,凑合着估计也够用……”武直道。

“还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去做的,直接说!”顾大嫂虽然是女流,但就是爽快,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我们先把灶垒好了,再一起下山去买桌椅!”

“行。”

武直按照砂锅的尺寸,将土窝灶的洞口直径定为一脚长,也就是约为27厘米。三个人一起行动起来,很快,两个直径为27厘米深度为37厘米的洞就挖好了,两个洞之间相隔着二十来厘米,武直又和李忠一起趴下去将两个洞底之间给凿开,使得两个洞在靠近底部的地方连在了一起,如此,一个简易的地窝式穿山灶就算是形成了,一窝两灶,借地取材,又经用又方便。

最关键的是,它还接地气。

而且,地窝灶使用起来最大的弊病,也就是需要人要么蹲着要么弯腰的问题也被解决了。早在开挖之初,武直就充分借用了天王堂的地形来建灶。

天王堂因为依着水边的山坡而建,虽然是一个一层的建筑,但是其实却有上下两层的格局,上面一层是庙堂所占的地方,一直到庙堂正门口前约三米左右,就像是一个门前的阳台一样,然后就陡然下降个三四十厘米,就是外间的院子,刚好形成了一高一低的两部分,武直建的地窝式穿山灶刚好打在堂门口前空余的那个约三米的台子边缘上,靠近外侧且在东边角落,与天王堂的房子纵深的方向平行,这样,用灶的时候,只需要从正门口前的台阶处走下或者随便从台子上面跳下来,再绕到东侧边就行了,如此,灶台的高度就非常的合适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