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燨笑道:“话虽如此,但凡事有个度,不可太过,也不可不作,只是事情都看得淡些,身体一定要养好的。”太子笑道:“是啊,我这次卧床月余,把你大嫂急坏了,亏得她殷勤照拂,父皇也派了太医来,才慢慢治愈了。”
朱高燨笑了笑,道:“杨士奇那里,大哥你看怎么办?”
朱高炽道:“一直以来,我摸不透他到底是属于哪一边,可是这次我被皇上责备,他却不顾牢狱之灾对我力保,我心里十分感激,总要找个机会去看望一下。这个人,在父皇面前,关键时候还是很有用的。”
朱高燨道:“也不急在这个时候。他是个谨慎的人,这个时候大哥还是略忍些不要去理会于他,他已然作出了选择,下来怎么作他自然晓得。如果与他走得太近,怕父皇警觉,反而适得其反了。”
朱高炽笑道:“可不是这话么?我本来还想刚给他一所宅子,这样说来,还是缓缓吧,等以后有机会了再报答于他。只叫阿基闲暇见到的时候先替我谢他。”忽然想起了一事,道:“对了四弟,你可还记得汉王府的那个纪善周岐凤吗?”
朱高燨想了想道:“我想起来,他原是在国子监,是父皇命他进到汉王府里作了个纪善,听说倒是很有才干。”
朱高炽点头道:“不错,就是他。昨天汉王府的人把他捆了来,说是在府中犯了些小事,对上不敬什么的,让我给他关进监狱里去。”因为太子监国,小事情一般都由太子处理,王府里的人有个过错,也就交到太子宫,让太子处罚。
朱高燨知道这个道理,笑道:“听说这个周岐凤为人颇为正直,只是行动迂腐地很,天天子曰子曰地不离口,必是二哥的某些行事他看不惯,就时常劝诫二哥也是有的。他却不知,二哥哪里吃得消他在耳边叨唠。”
朱高炽笑道:“我着人打听了,确实是这个道理,二弟被他念得烦了,为着是父皇派的人,不便直接处理,就寻了个理由把他打发在我这里,想借我之手把他关到狱中以图自己耳根清静。”
朱高燨道:“那么大哥打算如何处理?”朱高炽笑道:“周岐凤虽然行事方式有些啰嗦,但为人还是不差的。这样的人关了去却也冤枉。我将他贬到长洲县去作一名教谕,他教学生应该还算是有用武之地。”
朱高燨笑了:“大哥仁厚,倒是救了他一命。只望他日后能感念你今日救命之恩。”
正说之间却听有人笑道:“四弟来了。”却见太子妃带着孙宛儿走了进来,见他笑道:“还是四弟想着我,比不得那个没良心的阿基,回来几日了,每日不知忙着些什么,打个照面便没了踪影,就没有好好坐下来聊聊的。我倒罢了,只是他许久没有与宛儿一处好好说过话了,怎么着也要过来一起吃顿饭才是。”
孙宛儿羞得微微低下了头,冲着朱高燨行了礼,朱高燨点头笑笑:“孙姑娘好。”
太子妃闻言取笑道:“小时候你还宛儿长宛儿短的叫,长大了倒生分了,这姑娘姑娘地叫着,象是才认识似的。”
太子道:“再怎么亲厚也要注意礼仪,就如四弟与阿基一般年纪却差着辈份,礼节还是要遵守。”
几人说着坐了下来,太子妃又道:“阿基又去哪里了,怎么没同你一起过来?”
朱高燨道:“他说要去拜望夏原吉大人。”
太子妃点点头,道:“这倒是正事,从南京回来,是要探望下夏尚书。”又仔细瞧瞧朱高燨道:“这些日子你身体可好,可有再犯心悸之症?看你这个面色倒比以前好得多了。”朱高燨笑道:“正是呢,这几个月身体好的很,连个咳嗽也很少有,旧疾也一直没有发作。”
太子妃道:“这下倒让人放心了,胡濙大人的药一直还在吃吗?”朱高燨道:“自打去年从杭州回来,就吃得甚少,想是身子好了,不吃也罢。”太子妃道:“他的药素常备着些还是要的,回头着人再去向他讨些来。”
孙宛儿四下里张望了下,忽道:“胡家姐姐去哪里了,我一早就没看到她?”
朱高燨还未答话,就听到外面朱瞻基的声音道:“你胡家姐姐来了。”
只见朱瞻基与胡善祥进了大殿,二人给太子夫妇行了礼,孙宛儿忙过来给他见礼,朱瞻基笑着让她起身,道:“前几日没来得及说呢,宛儿妹妹如今越发标致了。”
胡善祥微微笑了笑,看着孙宛儿眨了眨眼睛。孙宛儿脸上微红,到了她跟前,道:“姐姐,方才不见你,你去哪里了。”胡善祥笑道:“刚回来,便去各宫里走动一下,见见宫里的娘娘们。回来时正好碰见长孙殿下,便把他给你带过来了。”孙宛儿脸更红了,嗔道:“姐姐出去一回,学会打趣人了。”
太子妃张氏看着眼前的四人,满心欢欣,这四个都是她一手养大的,眼见着以前稚嫩的小孩子现在都长成大人,且个个光彩照人,俊秀明艳,她心中满是喜悦,对太子道:“人说光阴似箭,真个不错,转眼间他们都长这么大了,又出挑得甚好,我看着心里很是不舍,恨不得他们天天在我眼前。”
朱高炽笑道:“你在他们身上了操了许多心,自然挂念得很。只是说到这里,也该给父皇提提他们的事情了。”
太子朱高炽与太子妃私处里也商量过,胡善祥与孙宛儿品行相貌,出类拔萃,属于顶尖的人选,配与朱高燨朱瞻基,也是相当,且自幼长于宫中,朱棣对二人有所了解。太子夫妇试探过朱棣的意思,言谈中朱棣似乎更喜欢胡善祥些,有意将她许给朱高燨。太子妃心中也中意胡善祥,觉得她较孙宛儿更加沉稳,但察觉朱棣意图,便也默许了此事,好在孙宛儿亦不逊色,相貌尤在胡善祥之上,心中便将孙宛儿当作未来儿媳来养。这两对年轻人之事虽并未正式公开,但亦是宫中人人尽知的事情,现下四人已逐渐长大,她心里便想着由朱棣开口将此事正式定了下来。
朱高燨与朱瞻基此时此刻听到太子夫妻的话,两人均是一怔。朱瞻基忙摇手笑道:“父王,你还是先给小王叔提去,我还早着呢。”
太子妃笑道:“自然是先操持完你小王叔的大事,才能办你的,这个规矩是越不过去的。”
朱瞻基连连点头,朱高燨忙道:“我还不急,大哥大嫂倒急了。”朱高炽道:“是要提出来了,我在你这个年纪,早娶妻生子了。”
朱高燨便不说话了,心中却生出些烦燥来。
那边孙宛儿冲着胡善祥眨眨眼睛,胡善祥玉面含羞,低下头去,又偷眼看了下朱高燨,虽依旧神情淡然,眉宇间却隐有不耐之色。她不禁略感诧异,心头那团疑惑慢慢地蔓延开来。此次与朱高燨随驾北征,吃了不少苦头,但她都咬牙挺了过来,为的就是想与他厮守一起。但是一路过来,朱高燨总是不冷不热,对她虽温文有礼,照顾有加,然极尽礼数,恪守本分,并没显出特别之意。胡善祥与朱高燨也是自小相伴,知他性情淡然,初时并不在意,可是有次无意中看到朱高燨与阿狸有说有笑,开怀大笑的场面令她吃惊不小,方知原来朱高燨竟也会说笑打趣,并非石木之人。她心中起疑,留心观察,却又见朱瞻基缠着阿狸,两人亦是不避嫌疑,相处更为默契,方疑虑稍逝,只道阿狸乖巧伶俐,颇讨皇子皇孙欢心也是有的。今日听得太子与太子妃将两人之事已然挑得很明白了,但朱高燨的反应还是不冷不热,且微有不悦之色,她一时倒不知如何是好了。不明白朱高燨为何这般反应,难道是为了那个阿狸么?她思及至此,倒是无措了。
转眼便到年下,阿狸对这个在明朝的第一个新年很是好奇。从腊月初宫里就开始忙碌,旧时儿歌里唱的“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这一项项的都让她亲眼目睹。尤其是蒸馒头,宫里每个妃嫔都蒸十几笼,看得阿狸目瞪口呆,怀疑如何才能吃得完,阿绣告诉她,这些馒头多数赏给臣子下人。还有就是放鞭炮,现代的杭州,为保护环境禁放烟花,可是在明朝的南京皇宫里,从腊月开始一直放到正月十七,白天鞭炮噼里啪啦,晚上烟火五彩缤纷,热闹之极。
不过大年初一却把阿狸累得够呛。宫中朝贺,君臣大朝会,奏乐行礼,宴请藩邦使节,皇帝、太子、亲王、皇子公主、大臣按品级肃列,设仪仗,备太常雅乐,王公大臣向皇帝贺岁,诸国使臣献礼朝贺,接下来赐宴,歌舞表演等等,所有人都疲惫不堪。闹得晚上才作罢,各人回宫不提。
接下来的日子便轻松些,各宫之间走动拜年,大家多游戏玩耍,看戏、打牌、吃酒、赌博。阿狸觉得这些日子宫里方才有些凡人间的生活味道。这时候她想起姚广孝来,便找个机会去寺庙找他,却是扑了个空,原来姚广孝年前去了北京,一年半载的回不来。阿狸心中埋怨他走之前也不来见她一面,没奈何只得回宫来。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