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长安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惊蛰过后,龙首渠的薄冰还未融化,灞桥的垂柳已经抽出了新芽。淡淡的绿意开始笼罩在原野,空气中吹响牧童的笛音。
这样的景物,似乎孕育着无尽的希望。虽然草色还不曾蓬勃,但换下厚重棉衣的春衫少年,呼朋引伴,挟弓带箭,已经开始提前去城外踏青了。
而在这个时候,当然更少不了文人雅士们的聚集活动。随着一个空前盛世的来临,大汉王朝的文学发展和各种思想流派的繁衍,更是直追春秋大时代。不管是文章词赋,还是百家学说,都呈现出井喷之势。
尤其是近几年以来,从皇帝到朝廷执政者再到各郡县官吏,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普及。私塾官学开始遍布各地。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说,识字还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但只要是稍微有点儿资质的少年,都已经在官府的资助下,开始进入学堂学习。
春天的盛事,自然需要华丽的辞章来装点。听说曾经亲自教授过当今天子学问的董仲舒老先生,不久之后将会在皇家上林苑主持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大型学术集会。参加者当然都是闻名天下的博学鸿儒之辈,这件事已经筹备了很久。
如此高深的学问研究,与普通民众相去甚远,关心者少。但对于传承百家学说的许多人来说,这当然是难得的盛事。因此,在这段时间之内,天下无数俊彦英才汇聚长安,准备到时候参加上林苑之会,展示胸中所学,一鸣惊人,亦未可知。
春风已经带来温暖的气息。长安城内许多钟鸣鼎食之家,府邸中开始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而那些穿着儒雅的先生们也许正在和府上的贵族侯爷谈论文章好坏,偶尔兴之所至,当然也会展开纸笔,斟酌文字写成辞章,共同欣赏。
据说未央宫中的皇帝陛下,也非常喜欢一些诗词文赋。而在他身边,这几年来更是聚集起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士人。皇帝不喜女色,更不喜欢宴饮驰猎,也许喜欢文学,是他唯一的嗜好。
这似乎是皇室对他长久以来培养起的一种习惯。自从太子时候开始,他所在的博望苑便已经文渊荟萃,各种天下图书典籍应有尽有。而现在,这处潜邸已经被他下令改造成珍贵文史资料典藏之处。
无论是什么身份的学有所成者,如果能够得到皇帝陛下的特殊批准而进入博望苑,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这个条件当然十分苛刻,至今为止,能够有资格进去过的德才兼备者也不过十几人而已。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顶尖儿人才,非是一般人所能望其项背。
在这座宫殿群中,能够被皇帝陛下如此珍重收藏,当然都是自夏商以来在文化传承方面极为有价值的东西。而且据传闻,博望苑中有一座单独的宫殿,是被皇帝特别划定的。那里面收藏着春秋诸子百家中仅存于世间的流传真迹。
这些已经成为绝响的陈旧竹简,上面的字迹大多都是当年诸子先师们亲手所书刻。它们或者是来自于当年秦王宫大火后的残留,或者是收集于民间各处,来源不一而足……对于他们各自的后世传承者们来说,这已经不亚于是国之重宝了。
而另据有幸进入过博望苑的人说,那里面皇帝所最看重的还并不是这些。有几个紫檀木盒子所珍藏的东西,才是极为珍贵的。不过,还没有人能够有资格打开皇帝御宝亲封的盒子,未得一睹真颜。
不过,有宫中的小道消息流传,紫檀木盒子里的东西,是长乐候元召历年来所上的策论,还有他亲自所作所书的部分诗词文章。这个消息不知道是真是假,当然不会有人去向皇帝求证。但在很多人的心里,大约认为这就是真的了。
元侯这些年所上的每一条国策政论,已经被历史所证实,都是无比正确和实用的。正是按照他所指明的大方向,大汉王朝才走到今天的地步。这其中的宏韬伟略,前无古人之处,已经成为天下人的共识。
而这位年轻传奇人物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他所吟诵的那些诗句,大多慷慨豪迈气势恢宏,曾经激荡起无数人心中的豪情,引发共鸣。不得不说,大汉王朝的锐利锋芒中,就有其鼓舞人心的一份力量所在。
元召所作文字中所抒发的情怀,不仅令士人们大为赞赏,引为模仿的对象。而且更是成为许多闺阁女子为之倾心的文字。正因为这个原因,有时候谈论起来,苏灵芝和素汐公主免不了会揶揄元召几句,开玩笑的说他不知道已经盗取了天下多少女子的芳心呢!
玩笑终归是玩笑。她们两个当然知道元召是怎样的人。就算是这些年聚少离多,她们也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男子的真情。
春愁日短,更上层楼,风儿徐徐吹起,长乐候府中,素汐公主正在侍女们的帮助下,写完那副她已经写了很久的字。
这是一首长诗。据元召所说,这里面记载了一个悲伤的宫廷故事。素汐公主虽然一直也没有弄清楚,这首取名《长生殿》的作品里面描述的究竟是哪一个朝代的事,但这并不影响她所受的感动。
生在皇家,从小耳闻目染,这个聪慧的女子自然能够深刻了解那其中的无奈和悲伤。在未央宫中的时候,她曾经听说过无数前朝历代发生的类似故事。虽然结局各不相同,但那些绝代红颜和人间帝王们演绎的也不过都是些悲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