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福德书院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教书先生,这个先生姓何名寰字宁之,之所以说他闻名乡里是因为何寰是举人之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何寰年轻时曾是官至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虽然他的修撰也不是自己考来的,后来又因为朋党之争被判流放黔地,几经波折,风声过后虽性命无忧,却也因此被夺官。
何寰年事已高,再也无心官场。家中妻子皆被牵连流放,于是在黔地定居下来。前知县大人惜才,看中其学识允其教书养家,适逢福德书院开馆,海子塘村长不知从哪儿得了风声,先下手为强将人请了过来做山长。
等李家众人抵达的时候,福德书院外已有三三两两的家长带着孩子在门外等待。毕竟是农村,能狠下心来花钱供儿子念书的家庭毕竟在少数。
李凌峰数了数,大概有八人和自己一样是前来蒙学的,加上自己一共九个。
福德书院院门高大庄重,牌匾上龙飞凤舞写的写着书院的名字,显得大气恢宏。正门上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副对联,看得出是出自一人之手。
写的是:
黔地人文,此为根本。
大夏道统,得所师承。
李凌峰安静的站在书院门口等待,待过半晌之后,才有一位身穿学士服,两鬓花白的先生走了出来。
秀才先生陈怀脸上挂着温和的笑,看着书院门口的学习和家长先是拱手一礼,自我介绍之后,紧接着又介绍了福德书院的大体情况,最后说了一些感谢的话。
大体意思就是感谢各位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福德书院来蒙学,承蒙厚爱,我们一定会悉心教导的。
说完最后陈秀才又拱手一礼,然后开口道:“入学事务繁杂,还请诸君相助。”
说完,从书院门内出来两位同穿学士服的青年,李凌峰看两人的衣服款式、发型和年龄,猜测应该是学院内的师兄。
两人也是对着众人一礼后,按照陈秀才的吩咐一人领着家长前去西院缴纳束修,一人则留下来带着九个孩童前往后堂“正衣冠”。
九人在师兄的示范下学得有模有样。
检查合格后,就到了“拜师礼”的环节。九个孩童鱼贯而入,在学堂内,李凌峰见到了刚刚在门外的陈秀才还有三个他不认识的先生。
这三人也是福德书院的教习先生,其中一个正是刘举人,还有其他两位也是秀才,一位姓杨名知茂,一位姓周单名一个骞字。
四位先生端坐在前方的椅子上,何举人坐在上首位,皓首苍颜,身正目肃,一张方脸不苟言笑,显得颇为严厉。他的下首坐着的是杨知茂,其次是陈怀和周骞。
众学子好奇的打量着先生,四位先生也观察着九位学子。
李凌峰在最初打量了一眼后便收回目光,毕竟他觉得在读书这件事上自己算是个老油条了,又不是真的小孩子,没有那种兴奋和好奇感,心里却琢磨着破蒙的内容。
何举人的目光从前至后,目光睿智深沉。
当视线落到末尾的李凌峰身上之时不由一顿,觉此子于众人中昂首挺胸、目不斜视,虽年龄最小,性情却是极好的。
不错,不错。
何举人满意的摸了摸花白的胡须,随即向各位夫子示意了一下,众夫子点头后,陈秀才起身,对着各位学子进行训诫。
“夫圣贤之书,教人明礼知义,知孝检行,故弟子有礼而知先后,明义而为君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书犹良药,惟读书可以医愚,不读书无以明志,汝等须勤而好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切不可玩物丧志。明白否?”
“弟子谨记!”
在九位学童异口同声的答完诫言后,陈举人唤来刚刚领着李凌峰他们过来的师兄,师兄带着众人依次行礼拜师。
直到最小的李凌峰行完拜师礼,才到下一步“朱砂启智”,由于何举人学问最好且又为长者,所以所有学子的额中红痣皆由何举人亲点。
击鼓的顺序也是按长幼次序,由师兄带领众弟子前往书院门口击响“明志鼓”。待击鼓仪式完成后,终于到了李凌峰最关心的“破蒙”这一步。
“破蒙”是蒙学最初先生判断学生资质的方式,如果资质差但“不过十”还能当个普通学子,如果“过十”则会被书院劝退,但如果先生觉得你聪颖,便会收做亲传弟子悉心教导。
可以说差距是很明显的。
李凌峰虽身负才学,但也想拜个好老师,自然要好好表现一番。
喜欢寒门出了个状元郎请大家收藏:(www。630zww。com)寒门出了个状元郎【630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