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绕了一大圈,居然又回到了原点,“空中的士”方案最终还是采用了“日蚀”500的外形设计方案。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他自身的规律,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虽然走了些弯路,但“空中的士”的基本气动方案还的确定了下来,下面就要确定飞机的操控系统了。
原先的“日蚀”500为了节约成本,没有采用当时航空早已流行多年的数字化电传飞控系统,使用的最古老的机械钢索操控系统,为了尽可能的减轻飞机的重量,连液压铺助装置都没有,这使得“日蚀”的操控性比同类型飞机要难得多。
更关键的是,“日蚀”500采用的还是侧置操纵杆,就更加大了飞机的操控难度,况且“日蚀”飞机的重心又比较靠后,可以想象飞行员在驾驶时,有多么的吃力。
没有液力铺助驾驶装置,飞机在飞行时会有颠簸,以至于飞行员的一个喷嚏都有可能会让飞机升高或下降数百英尺。
在起飞或降落时,飞行员要更加的小心,因为过于靠后的重心,稍不留神飞机就会来个翻个“肚朝天”。
就是这种糟糕的操控体验,也没有阻止“日蚀”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从2006年首飞以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日蚀”就收获了3000架以上的订单,还全是确定订单。
“日蚀”之所以这么成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日蚀”的价格便宜,100万美元的单机价格,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公务机。
其他高级公务机,动不动就是几百上千万美元,虽然“日蚀”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各个微型航空公司最终还是把订单交给了他。
李怡炫决定把这个缺点给更改掉,在不怎么增加成本的前提下,让“空中的士”变得好操控起来。
他的计划是这样的,正副操纵杆还是采用侧置,正驾驶员位置的操纵杆在飞行员的左手位置,副驾驶员位置的操纵杆在飞行员的右手位置,这种配置会给人一种很先进、很时尚的感觉。
至于链接飞机控制翼面的控制系统,李怡炫打算把飞机上原来的机械钢索给取消,改用模拟电传飞控系统,这样在不增加飞机重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飞机的操控品质,而且成本也没增加多少。
“日蚀”飞机的显示系统采用的是简易液晶显示+部分仪表显示的综合数字显示系统。但这个时代没有液晶显示器,李怡炫仔细分析了各方利弊后,决定还是保留这套综合数字显示系统,只不过把三块大型液晶显示器换成三块大型的蓝屏crt单色显示器。
至于飞机的航电系统,出于从成本上的考虑,决定采用分立式航空电系统结构。
航电系统,自二战结束以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60年代以前,飞机普遍采用的是分立式航空电系统结构,就是飞机上的电设备都是各自独立。
70年代初,美国空军的莱特实验室提出了数字式航空电信息系统(dais)计划,这是一种联合式航空电结构。像美国的f-14、f-16和f-15的航电用的就是这种结构。
到80年代后期,美国空军莱特实验室又提出宝石柱结构计划。即综合式航空电系统结构,即cots,开放式航电系统结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宝石柱结构。像美国的f-22、fa-18ef超级大黄蜂和f-35就是这种结构。
这三种航空系统,分立式航电的缺点是重量较重,但成本也是最低的,“空中的士”是一种廉价的甚轻型公务机,旨在价格便宜,又不是造高性能的战斗机,分立式航电是完全够用了。
至于分立式航电系统的重量过大,正好用来平衡“空中的士”过于靠后的重心。
这一套下来,飞机的整体设计方案也就差不多了,剩下的设计细节,则完全交给德玛吉的飞机设计团队去完善,然后把这套方案交给航空公司看一下,有没有还需要再补充的,有就继续完善方案,等方案成熟以后,就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工程开发阶段。
飞机的基本框架定下来了,动力系统也要跟着定下来,还是采用pw600发动机,不过李怡炫把名字改了,叫做是德玛吉英文商标dmg的进一步缩写,意思是该发动机是德玛吉出品,200是发动机型号,以前的奎西转子发动机被命名为dg100。
三位数,代表超轻型和轻型发动机,两位数代表中等推力的发动机,四位数则代表大推和超级推。
由于发动机所用的材料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对发动机的基本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以是必然,为了减低技术风险,倪文峰建议为dg200发动机先设计一套机械液压控制系统,等到数字化控制系统成熟以后再更换。
虽然有成熟的发动机作为参考,但dg200怎么说也是德玛吉自成立以来,独立研制首款涡扇发动机,李怡炫是非常的重视,因此保险一点也是好的,他找不出任何的理由来反驳,同意,必须要同意,哪怕是花费的成本高一点,研制时间长一点,李怡炫也认了。
先不说发动机的推力大小,只要dg200能研制成功,就说明德玛吉是完全具备航空涡扇发动机的独立设计和研发能力。
更进一步的说,只要dg200能够按计划研发成功,那么德玛吉和香港,将是全中国第一家掌握了涡扇发动机技术的企业和地区。这是会写进历史教科书的,意义不需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