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行者玄奘读后感 > 第十章 学贵经远(第2页)

第十章 学贵经远(第2页)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中国文化是山水文化,古来圣贤都十分重视山水游历,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并为一个个自然景观赋予了文化的特殊美感。

人,飘逸于丛林原野,漫游于名山大川,逍遥于天地怀抱,心灵便很容易进入到物我两忘的空明境界,从而使性情得到升华。

玄奘此时便沉浸在这种情感之中,商船正在浪涛急流之中上下颠簸,不仅未让他觉得惊险,反倒有一种要长出翅膀,凌云飞渡的感觉。

出了三峡,便是荆门,荆门山和虎牙山南北对峙,长江从两山之间流过,天地忽然间就开阔了许多,崇山峻岭似乎一夜之间都消失不见了。

玄奘回过头,朝来路上望了又望,却再也望不见连绵的巴山,只有那变化多姿的楚云,在烟水苍茫的江面上飘荡。

碧绿透明的江水,依然是锦江的颜色。翘首东望,江水遥接天边,那天水相接处便是大海吧?那海云升起的地方,会出现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吗?

此时的玄奘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与长捷兄长这一别,从此便是天各一方,再也没有机会见面……

荆州便是当年陈慧曾担任过县令的江陵。

时隔多年,重新看到那熟悉又陌生的古城墙,玄奘的心头顿时升起一股悲怆之感,幼时往事历历在目……

古城犹在,亲人却早已化做尘土,一念及此,心中便不禁隐隐作痛。

“阿弥陀佛……”他轻诵佛号,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荆州名刹天皇寺内,一场法会正在进行。

突然,一小僧来报:“成都空慧寺玄奘法师请求挂单,知客师父要我来禀报住持。”

住持大喜过望,立即站了起来:“这是佛光降临荆州啊,快快有请!”

原来,荆州自晋代以来,重佛的风气就极为浓厚,无论道俗均虔信佛法,只要是僧人设坛讲经,百姓们便会前去倾听供养。

天皇寺更是当地第一大寺,东晋法显、觉贤诸大德均曾在此驻锡译经,之后南齐的刘虬又在此著《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义》;

此外,这里又是三论学派僧侣荟萃之地,天台宗圆熟教义之所在。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战乱,高僧流离,加之梁帝萧铣盘踞江陵之时,长江水运被阻多年,致使佛法鼎盛不再。

而蜀中高僧玄奘之名早已远播至长江中下游一带,荆州僧俗更是闻名已久,深盼能够亲闻经筵。却不曾想他能够出蜀入荆,到天皇寺挂单,难怪住持喜出望外,立即宣布暂停法会,带领阖寺僧众出门迎接。

玄奘到天皇寺的目的是为了度夏,顺便与荆州众法师共同参详、讨论各种佛学问题。他学问广博,为人又极谦逊,因而深受荆州僧俗的钦敬,纷纷邀请他开席讲解经论。

于是,玄奘便在天皇寺设坛开讲《摄大乘论》和《杂阿毗昙心论》,这两部经论均是玄奘极为熟悉的,讲起来便如水银泻地,滔滔不绝,具有非凡的感染力,令听者如痴如迷。一时间,荆楚名僧闻风会聚。

此时的荆州由汉阳王李瓖都督暂管,他是唐朝宗室,又笃信佛法,听说玄奘法师在天皇寺讲经,便亲率群僚及僧俗有德之士,前来听讲。而这些人中,颇有一些佛学底蕴强的,每当玄奘讲完一段,便会立即提出问题,质疑问难。

玄奘一一作答,他神态幽邃,辞气清雅,风采洒落,四方道俗无不为之倾倒赞叹,每天前来请益问法的人络绎不绝。

对于前来问法的人,玄奘都很认真地做了解答,他善于从浅显处入手,故事和譬喻时常出现在口中,因而显得应对自如,又能令人听得清楚明白,一时间誉腾荆州。

这位青年法师非凡的气质和才华让李瓖敬慕不已,当即皈依到他的门下,并一再恳求玄奘留在荆州弘法。

然而玄奘内心仍惦记着漫漫求法之路,他在荆州已经住了半年,《摄论》、《毗昙》均已连讲三遍,如今严冬将至,他不想再停留了。

一日讲经完毕,汉阳王李瓖又到禅房内请教经义,玄奘趁机将自己想要游历四方,向各地名宿请益的心愿跟他说了,李瓖心中顿生敬意,当即为玄奘签发了过所和公验,这使得玄奘终于可以自由地在国境内游学四方,寻师访道了。

临行前,李瓖又向玄奘施舍巨财,以做盘缠。加上来自各界的布施,各种供养一时堆积如山,而玄奘却一无所取,依然只身云游,沿江东下……

在苏州,玄奘拜访了当地名僧智琰法师。

智琰法师,字明璨,是隋代佛教“成实派”的代表人物。玄奘在四川就听说过他,知道他是苏州东寺的住持,不仅精通成实学派,而且对《涅槃》、《法华》、《维摩》等经典的研究也都极为深厚,名噪一时。听说他每个月都要在寺中集会一日,建斋讲经,听讲的信徒有五百多人。

玄奘对这位老法师仰慕已久,因此一直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同他结个法缘。

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沿长江一路参学的玄奘一到苏州,立即就去智琰法师所在的东寺挂单。

智琰本性谦逊随和,与玄奘一见如故。本来他也只是把玄奘当成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小沙弥,可是没过几天,这位“小沙弥”的学问就让智琰法师感到了惊讶,他决定召集一批江汉名僧来与玄奘讨论佛学,实际上也是想试试这位少年才俊到底有多大本事。

说到辩经,玄奘自然是毫无异议,更不惧怕。他本来就是个参学僧,辩经既是他的强项,也是学习的方式。他愿意通过激烈的辩难窥见法理。

古代的学术辩论不仅讲口才,还讲修辞与气度。这方面魏晋时期的风范堪称是千古楷模。

《高僧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竺法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壹难之。据经引理,折驳纷纭。恒仗其口辩,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攻难数番,问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渐动,尘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抒柚何为?坐者皆笑。心无之义于是而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