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和秦建文高崖人在一起,已经种过去的两亩大蒜都铺上了地膜。
白花花两片耀眼。
地边围着几十个高崖村的村民。
秦川直起腰给三叔和高村长再说一遍:“就按照我的这个路子栽,地膜压瓷实喽,别让三月的春风都卷到天上去。”
三月里,高崖塬上的风说大也够大的。
秦川眼睛远远看过去,从今天开始,这一万亩土地上栽大蒜。
高村长有些不相信:“种这玩意儿真比西瓜收益好?”
“试试看呗,不管怎么样比种小麦好。”秦川咧开嘴笑。
就怕新安县泾川县等地方,听到这个消息一窝蜂涌上来种大蒜。
“这玩意儿不费地力,与其今年什么都不种休耕,还不如种一茬大蒜。”
大家知道,秦老板种这茬大蒜,是因为他有北疆、西京、兰城、京都这些地方的市场。
往北望出去十里地,往南五六里,说是一万亩,其实比一万亩面积大,嘴上就这么说而已。
有一部分是荒滩草甸,再过几年也开成了土地,再过十年又大片撂荒掉了。
一万亩,说多不多,说小也不小。
如果能保证旱涝保收,一亩地产两千斤大蒜。
这片土地包产到户给八个自然村的村民,一千四百多户人家的土地,原来的情况,种小麦、胡麻、糜子,广种薄收,十亩地顶不上水浇地一亩。
三年里面有一年丰收就不错了。
各家种各家的,相互不干扰。
这三年翻了天变了样,有秦总出钱投资,秦书记亲临现场干活,打机井铺水管,还引上来黄渠水,电力水力运力齐头并进。
秦书记说让大家种棉花大家就种棉花,说让大家种大蒜大家就种大蒜。
他们没意识到这种种植方式,叫做规模产业。
一头连接外面的市场,一头连接产地,跟其他地方的土地产业已经有了本质区别。
少一环都干不成。
其实,高支书内心里面相当忐忑,一方面,他不敢违拗秦书记和秦老板的安排,不敢说不种大蒜。
另一方面,他身上压力很大。
去年种棉花,平均下来,这八个自然村的收入有一万块,传出去拉风的不行。
实际上收入超过一万的人家占一少半,多一半超过了五千,少一部分是三千,大家吆喝来吆喝去,说秦老板带领高崖人搞棉花产业,收入超过了一万块。
今年过来,大家使劲吆喝,说这片土地上的收入要翻一番,今年超过两万块。
秦书记说一亩地能挖出来两千斤大蒜,可现在的价格,市场里买是四毛到五毛,地头收最高就是三毛,两千斤也就六百块,还要除过地膜和蒜种六十块,还没第一年种棉花好。
怎么可能翻一番嘛。
“秦书记,咱不要再吆喝这个意思了,我算了算去,咱的收入不可能有两万块,开玩笑,两万块是什么概念,想都不敢想。”
秦建文也呲牙皱眉看向远处:“我侄儿就是这个意思嘛,他说种大蒜能让大家的收入翻一番,我也怀疑呢,一亩地能卖一千块,那一斤大蒜得多少钱?”
高支书不敢大声说:“五…五毛,七月会涨到五毛钱?不可能吧?”
秦建文吐一口气:“高支书,你愁什么哩,这茬大蒜是发到京都市场上去的,大城市嘛,物价高嘛,东西拉到那边去卖高价。”
高支书嘴里嘀咕:“不就是大蒜嘛,怎么可能一亩地有一千块收入,我觉得不可能。”
秦支书嘴上乐呵:“高支书,地膜不用你出,蒜种也不用你出,鸡粪是我们大坪的三轮车给你拉过来的,你尽管种出好大蒜,要长到拳头大。”
高支书瞪眼睛:“哪可能长到拳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