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呵呵一笑,摇头说道:“此言差矣,岂不闻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庆之接下来所言的治国要略,都是我不懂的,因此,虚心的向你请教,也是正常的事情。”
闻言,陈庆之叹曰:“我终于明白先生为何能有此才能了,陈某敬服,敬服啊!”言罢,就和诸葛亮谈起后世的治国方针,其中,陈庆之说得最多的还是三生六部制和科举制,在他看来,三生六部制是一个颇为合理的制度,他不仅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臣子的权利,同时也提高了办事效率,可以这么说,陈庆之相信刘备会很喜欢这个制度。
至于科举制,陈庆之只能说,要是他不提出这个制度,连他自己都饶不了自己,要知道直到现代,科举制这种东西还存在着,只不过换了一种名称而已,没错,这个名称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考试,对于考试,陈庆之当真是映像深刻,要知道当初还没有获得系统的他,最怕的还是考试。
至于宋代的什么二府三司的制度,陈庆之就少说了许多,不过诸葛亮也听明白了,这样的制度实在太复杂了,而且机构臃肿到了极点,根本不利于办事效率,至于明朝和清朝的治国方式,诸葛亮更是紧皱眉头,在他看来,那两个国家的治国方式,简直就是一塌糊涂。
而新中guo的治国方式,则是把诸葛亮震惊的无以复加,不是说新中guo的治国制度不好,只是他知道,现代的治国方式是绝对不能用在古代的,双方在制度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谈得口干舌燥后,陈庆之就拿起了桌面的茶杯,然后喝起了茶,此时,诸葛亮忽然说道:“我有些明白你为何会这么详细的替我讲解三生六部制和科举制了,在我们这个时代,最适合的恐怕还是三生六部制吧,不仅分工明确,而且可以增加君主的权力,只是科举制庆之,你要知道,若施行这个制度,势必要得罪天下的世家大族啊!”
陈庆之苦笑道:“此事陈某又怎会不知,只是孔明先生,这制度在我华夏传承超过千年,自有其合理之处,而且,我相信汉中王也会赞成这个制度,只不过,这个制度现在绝对不能施行,要不然,这对汉中王的统一大业有害啊。”
诸葛亮点点头,说道:“庆之之言甚合我心,我还有一事欲问庆之,望庆之不吝赐教。”
“先生请讲,若是陈某知道的或者是懂得的,一定知无不言。”
“少数民族该如何处理?”听到诸葛亮的话,陈庆之沉默了,良久,他才说道:“很简单,民族大融合。”
诸葛亮一怔,问道:“何谓之民族大融合?”
“很简单,允许种族之间通婚,比如说南蛮和山越,我们将他们打败收编以后,让他们过上汉人的生活,允许他们与汉人通婚生子,也允许他们读书做官,简单来说,对待他们要像对待汉人一样,这样一来,只要时间一久,世间唯有我华夏人,哪里还有蛮汉之分?”
诸葛亮眼睛一亮,赞道:“此法甚好,此法施行,日后我华夏安有后顾之忧?”
之后,陈庆之又向诸葛亮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南中的一些资源,比如交州的占城稻,对于诸葛亮,陈庆之当真是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诸葛亮也听得极为细心,也幸好诸葛亮记忆力惊人,要不然,光是陈庆之所说的这些事,记都要记死他了。
讲到深夜,陈庆之已经再也没有可以对诸葛亮讲的治国方略,他懂的东西诸葛亮都已经懂了,有些他不懂的,诸葛亮也懂了,对此,陈庆之只能说,人比人,比死人啊。
而后,两人就是喝茶吃菜,聊起了许多事情,两人倒是真如至交好友一般。
“庆之,你不厚道啊。”聊着聊着的时候,诸葛亮忽然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陈庆之一怔,有些疑惑的问道:“先生,我做什么了?”
诸葛亮嘿嘿一笑,忽然说道:“骂王朗。”
听到这句话,陈庆之险些没把口中的茶给吐出来,说真的,他当初骂王朗是骂的爽啊,可那断话是抄的,而且这件事偏偏还被这个原作者给知道了,这时,就算陈庆之脸皮再厚,也想要挖个洞钻起来,太丢人了。
看到陈庆之的表情,诸葛亮哈哈大笑,然后说道:“庆之无须如此,我并没有怪罪之意,相反,若你没有把那番话骂出来,我军的士气就要大降了。”
“额你真不怪我?”看到陈庆之的表情,诸葛亮哈哈大笑,然后摇头说道:“我没有那么心胸狭窄,来来来,喝茶,吃菜。”看到诸葛亮真的没有怪罪之意,陈庆之才放下心来,然后安心的和诸葛亮聊了下去。
第401章东吴来使
建业议事厅内,孙权正一脸愤怒的看着夷陵之战的战报,夷陵之战输了,而且输的很惨,十万大军只剩下两万左右的残军就算了,最重要的是,荆州丢了,若是以前孙刘同盟时,没有荆州孙权或许会有些不安,但也不会怎么样,可是现在,双方已经彻底翻脸了,因此,孙权必须时刻的警惕刘备军的进攻,可以这么说,陆逊这一败,当真让孙权陷入了一个极其麻烦现状,虽说他现在和曹操同盟了,可他却十分清楚,曹操有实力有资本,想翻脸随时都可以翻脸,因此,孙权不仅要防备曹操,而且还要防备刘备的随时袭击,简直不是一个惨字可以形容。
更让孙权无可奈何的是,荆州的守军是关羽,孙权相信,已经吃过一次亏的关羽是绝对不会再吃亏了,而且,以关羽对东吴的仇视,没准哪一天就来个突袭,要是这样,孙权连哭都没有地方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