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兴明帝驾崩之事,疑点重重。
据载,废太子元无黎因“谋逆”被压入大牢听候发落,元琮在中常侍钟艾的挑唆下惩处了东宫所有涉事人员,严苛狠绝。
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本以为天子不宠爱长子,一定会狠狠惩治他,渐渐的,人们觉出了些许不对劲——元琮重罚的皆是些不忠于东宫的墙头草;铲除这些异党,看似是给东宫下马威,实则是给太子铺路。
于是朝堂上开始传出流言,说天子对中常侍陷害太子之事心知肚明,他既这般看重长子,一定会诛杀钟艾。
钟艾为此提心吊胆,怕遭打击报复,决定先下手为强。某夜趁天子入眠,钟艾挥刀弑帝,并隐瞒皇帝驾崩之事;而后,钟艾与元琮的五弟北安王元瑾勾结,欲扶持元瑾为帝。
再之后,时任广平王的元隽行诛灭钟艾与元瑾乱军。
以上是广为流传的真相。
昙璿王府的几人,如何能相信?
雍羽将元竣忠给她的暗示原封不动讲述给了元无黎,大家便都陷入沉思。
“该从何查起?”雍羽头疼不已,“我们知道往事有阴谋,元隽行便不会想到这一点?他会留着对自已不利的证据吗?”
比起查清过去的真相、揭露元隽行的恶行,雍羽认为还是应当脚踏实地、着手实施眼前能对付元隽行的手段。
过去的公道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能扳倒元隽行,夺回话权与天下的掌控权——元隽行是好是坏是生是死,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元无黎同意她的想法。其实到了这一刻,他的清白,当年的真相,确实已经不重要了。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对付现在的元隽行。
但他们也一定不能放过任何一点线索。只有弄清楚敌人真正惧怕的是什么,尽可能多得掌控这盘棋局,才能为几方博得更大的胜算。
在兴明帝遇刺案中,元隽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他是与钟艾合谋陷害元无黎的人,最后承担恶名骂名的,反倒只有钟艾一人。
他当真把自已摘得干干净净,不留痕迹?
“起居注。”元无黎忽然道。
帝王起居注,是专门有官员跟随在帝王身侧,记录下帝王言行举止的文字。虽说记录的多为公开场合重要的发言,事关国家大事,不会记下帝王日常或后宫中的琐事。
但兴明帝病重时下旨传位元隽行,或是给“废太子”实施膑刑,这些都是重要的讯息,不可能不被记录在册。
每一任帝王的起居注,都被存放在中书省的案牍库,被严格看管着。
昙璿王府费了好一番功夫,才调查到,偏偏兴明十七年与十八年的帝王起居注,被元隽行调离了库房。
元隽行若敢销毁,恰恰说明他心虚。但如果,他伪造了假的起居注,又怕有人看出异样,就只能自已存放在相对安全的地方呢?
大家推测了各种可能,猜测元隽行可能会将东西放在哪儿。
最后,雍羽与元无黎对着平城皇宫的地图看了很久,异口同声道:“藏经阁?”
两人会心一笑。
兴明帝从前厌佛,几次灭佛,宫中只建有道观;而元隽行是个实打实的佛信徒,不仅花费许多人力物力在宫内建立佛寺,还专门打造了一座藏经阁。
藏经阁地处偏僻,却得元隽行分外重视,时常前往、独自入内,就连中军禁卫也加派了人手在附近巡逻,还增加了巡逻频次,这些情报都是白银先前盯梢羽林卫、暗中摸排才获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