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如今这个时代,人们对于挣钱这件事可谓是不遗余力,甚至可以整日整夜地埋头苦干。
唐朝规划的梨子村合作社仅仅用了不到十天的工夫,四座宽敞的大平房便赫然矗立在了众人眼前。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屋顶上的瓦片数量略显不足。毕竟瓦片不但需要新烧,而且还要提前找到黄土!
以前农村烧土砖和瓦时,得先让瓦工去找合适的粘土!唐朝他们这儿通俗点说就是黄泥土!
然后就是把这土弄得细腻,在用模具做成需要的形状!在经过阴干,最后才是入窑烧制!所以时间就很长!
面对这一难题,张村长当机立断,身先士卒地提出让每户人家都从自家屋顶上取下三十片瓦,以解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应唐朝的特别请求,张村长还专程前往分水镇购置了16片晶莹剔透的透明瓦。不过这些都是后续发生的事情了。
再看另一边,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也表现得相当出色。果不其然,就在春节过后他们就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唐朝所在的村庄,开始着手安装电源线。当然张村长为了招待他们,没少弄些腊肉、鸡鸭招待他们!
都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这不才几天功夫就装好了!
要知道,唐朝他们村可是整个三元乡首个实现通电的村落!尽管那些支撑电线的电线杆全部都是由木头制成的,但当家家户户的灯泡瞬间绽放出明亮光芒的时候,每个人的面庞上都洋溢着无比幸福的笑容。
而唐朝深知自己老妈的脾性,如果让她来购买家里的灯泡,毫无疑问,她必定会像村里其他人那样选择10瓦的灯泡。因此,唐朝决定亲自出马采购灯泡。果不其然,他选购的并非普通的10瓦灯泡,而是足足100瓦的大功率灯泡。
然而,对于这件事,老妈却被蒙在了鼓里。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有一天晚上,当老妈点亮新安装的灯泡后,瞬间惊讶地发现自家的灯光竟然比其他人家的明亮许多。
于是乎,好奇的老妈开始不停地追问唐朝:“儿子呀,咱家这灯咋就比别人家的亮这么多呢?是不是哪里出问题啦?”
面对老妈连珠炮似的发问,唐朝心里暗暗叫苦,但表面上还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随口胡诌道:“哎呀,妈,我也不太清楚啊,可能是咱们家这块儿的电压比较高吧。”
但每次只要一用久了唐妈就会心疼的大声喊道:“行了行了!赶紧把灯给关喽,这明晃晃的得多费电啊,简直就是在烧钱呐!”说罢,便急匆匆地伸手去关灯。无独有偶,类似的场景此时此刻正在村子里的各家各户上演着……
而李姐帮村里贷款的一万元也在前几天到账了,于是张村长又拉着唐朝一起跑到县城去买机器。加上之前全村集资的钱,原本可是有小两万的,只是牵电源线通电就用了小一万。而修房子也花了一千多;
唐朝直接带着张村长跑到了县农贸机械市场,最后花了七千多买了五台机器,分别是:打米机、打面机、打粗粮机(可以打玉米、打红筋粉、豆子等)、打菜油机和抽水机。
当天农贸机械市场的工作人员早早地将这几台机器装上了一辆巨大的卡车,然后一路疾驰向着三元乡驶去。然而,当卡车行驶至距离唐朝所在乡镇时,却不得不停了下来。因为从三元乡到唐朝他们村至今仍未修建公路,接下来的路程只能依靠人力来搬运这些沉重的机器。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子,村民们纷纷赶来帮忙。六十多名身强力壮的劳动力聚集在一起,准备迎接这项艰巨的任务。
第一次尝试抬起这些机器的时候,尽管大家齐心协力,但由于机器实在太重,还是没能成功。不过,众人并没有气馁,稍作休息调整之后,又展开了第二次努力。这次终于成功地将所有机器缓缓抬起,并一步步朝着村子的方向前进。
一路上,这支特殊的运输队伍吸引了途经各个村落居民的目光。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好奇地围拢过来观看,交头接耳地议论着。面对周围人的注视和询问,参与搬运的村民们都感到十分自豪,热情地向其他人介绍起这些机器的用途和来历。
好不容易将机器运回到村里,农贸机械市场的技术人员紧接着开始着手安装工作。为了确保能够顺利完成安装并教会马正九和王超正确使用这些机器,张村长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积蓄,给每位技术人员都包了一个二十元的红包。收到这份心意满满的红包后,技术人员们当晚便决定留在村子里住宿。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十多天时间里,马正九和王超一直不辞辛劳地往返于乡里的机房,跟随那里的师傅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正是有了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当技术人员现场教授基本操作方法时,他俩很快就掌握了要领,上手非常快。
眼看机器啥的都弄回来了,唐朝干脆第二天带着张小花到县城批发市场,去进了一些货。主就是一些盐呀、白糖、针线、镰刀、锄头、火柴、灯泡等日常用的东西。而张村长又带着马正九、王超一起去镇上买了100只鸡苗回来。于是又过了两天除了村医务室没开业,其它几个都准备得差不多了。
那天唐朝见了汪民生一眼后,就确定用这小子了。而且这小子本身就会一些简单的医术了,这两年平时也在他们村给人看看病,于是唐朝给了他五百块,让他到了县医院去跟着学习半年后直接来上班。平时周末回来顺带看看那一百只鸡和帮村里看看病。
张村长特意找了一个好日子,放了一挂鞭炮后他们梨子村合作社就成立了。当然当天最热闹的就是打米、打面的这两台机器了,那是一直都没停过。
这还只是自己村的人打的。而后面几天周边几个村子的人也都背着稻谷、麦子来他们这儿打。也有其它人问他们村好久开始打菜籽油。
王超直接告诉他们以后,只要大家凑齐三百斤就可以打,因为要榨菜仔油,至少得有很多家一起才行。太少了榨不了。于是第二天隔壁村就来了好几家一起来打榨菜仔油的。
来唐朝他们村来打东西的人真的很多!
喜欢重生回到1984年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重生回到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