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口才收心课 > 第三章 得体有礼让人心存好感的语言艺术(第1页)

第三章 得体有礼让人心存好感的语言艺术(第1页)

有礼走遍天下。要想使自己快速给人留下良好印象,有效进入对方心灵,就必须在与人交流中做到得体有礼。与人交往,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上一种礼仪,它代表了你的修养和水平,代表了你是否把别人放在心上,因此,为了有效获取别人好感,在交往过程中,我们须做到一开口就得体有礼。

说话时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定势效应有很大的稳定性,一个人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就好像深刻的烙印,很难改变。

“印象”,是一个人的某些特征在他人头脑中留下的迹象。而“第一印象”,是在与人初次接触时给对方留下的形象特征,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著名演讲家谭尔·贾耐基说:“最近,我在纽约参加过一个宴会,中间有一位少女,她在不久之前得到了一笔巨额的遗产,所以她就花了大量的金钱,把自己从头到脚装饰得十分华丽。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无疑的,她是想使宴会中的宾客,每个人对她都有一个好印象。可是,不幸得很,她的衣饰是足够富丽了,但是,她的一副面孔,十分的深沉,好像是有着一股凌人的傲气,令人看了无论怎么也不会生出愉快的感情来。她只知道在自己的服饰上用工夫,而忘掉了人最要紧的是面部的表情。”

确实,一个人有着一张笑脸,那是谁都欢迎的,如果老是一张哭丧脸,那么无论服饰怎么富丽,也会使人讨厌。这情形不单有关于女人,凡是男女老幼,都是一个样的。两个孩子,一个是天真烂漫,十分快乐的,一个愁眉蹙额,老是一副哭丧相,试问你喜欢哪一个孩子呢?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交往、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良好开端。因此在与人的初次交往过程中,要注意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该怎么做呢?

首先,礼貌待人,主动热情。礼貌待人要求用语礼貌,使用“请”“谢谢您”“对不起”等日常礼貌用语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另外还要举止得体,坐有坐相,站有站姿,不忸怩作态,也不随意放肆。主动热情要求在交往中表现为喜欢、赞美和关注他人。同时良好的卫生习惯、机灵勤快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积极求同,缩短距离。人际交往中有个重要的原则:相似性原则。双方只要在兴趣、爱好、观点、志向,甚至年龄、籍贯、服饰等方面有相同之处,往往可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常言道: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异邦遇同乡,他地谈故里。初次交往积极寻求接近的共同点,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最后,了解对方,记住特征。与人初次交往之前,如有可能要尽量了解对方的情况,作为相识和交谈的基础。譬如你了解到对方喜欢养花,那你就可以在谈话时说些有关养花的逸闻趣事,对方一定对你的谈话感兴趣。

别板着面孔说话

人际交往中,与别人谈话,无论双方意见或说法是否一致,都不能板着面孔说话。首先这是对双方交谈的一种不尊重,其次也会招致对方的反感,最后此次谈话也只能是不欢而散。

我们与人交往、谈话无非有两种人:一种是早已熟悉的人,如亲人、朋友和同事;一种是陌生人。和熟悉的人谈话板着面孔,或许还可以得到理解和谅解。和陌生人谈话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谈话的结果,只有给人家一个好印象,才能顺利交谈,发展友谊,取得交际的成功。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累了想找一家客店休息,遇到一位老农,他在马上喊:“喂,老头儿,这有旅店吗?还有多远?”老农说:“无礼!”“五里?”他快马加鞭跑去,跑了十几里,也不见人烟,心中纳闷,猛然醒悟过来,拨转马头又往回赶。见到那位老农,急忙下马,诚恳道歉说:“老伯,请你原谅,我刚才太没礼貌了。您能告诉我,哪儿有旅店吗?”老农笑说:“年轻人,知错改错就好,你已经错过旅店,我也不让你白跑,如不嫌弃,今晚就到我家住吧?”年轻人满心欢喜地跟老农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言谈情态会引起对方不同的感应和对待。这类的例子很多,每个人都会碰上。

俗话说“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你尊重别人,热情待人,谁会驳你的面子呢?

斯诺的夫人韦尔斯也是一个记者,她第一次采访毛泽东时先热情洋溢地拿出一张斯诺拍的照片,有了这张窑洞前毛泽东的照片,一下子拉近了她和毛泽东的距离,陌生感化为乌有,谈得十分亲切、随便和融洽。韦尔斯在西安采访王震时,一见面她就微笑着说:“我记得咱们俩是同年的。当年我在延安时是28岁,现在已经72岁了。你是不是也是72岁呢?”王震一听,顿时笑了,直爽地回答了她的问题。于是俩人像两个“老熟人”在拉家常一样,采访得以顺利进行。

我们每个人与人交谈一定要开朗、热情、生动,因为人不是受到什么强迫才接近谁、喜欢谁;也不是由于什么人出类拔萃、有成就、有名气,才去接近、喜欢这个人。亲切的话语,温暖的微笑,一下子拉近了心理的距离。即使大人物,只要他善于交往、谈话,也必然如此。相反,冷冰冰整天板着个面孔,无论对什么人都是无益的。

正确进行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最常见的与他人认识沟通、增进了解、建立联系的方式。

自我介绍,在一般情况下就是把自己的情况介绍给陌生的交际对象。如姓名、身份、职业、特长等,意在使对方了解自己,尽可能为自己提供方便,并与对方建立联系。人们初次见面,都会产生一种了解对方并渴望得到对方尊重的心理,及时简明的自我介绍,可以满足对方的这种渴望,对方也会以礼相待,作自我介绍。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寻求理解、帮助和支持。在社交活动中,想要结识某人,而又无人引见,可以向对方作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内容,可根据实际的需要、所处的场合而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在某些公共场所和一般性社交场合,自己并无与对方深入交往的愿望,作自我介绍只是向对方表明自己身份。这样的情况只需介绍自己的姓名,如“您好,我叫王海”或“我是王海”。有时,也可对自己姓名的写法作些解释,如“我叫陈华,耳东陈,中华的华”。如果因公务、工作需要与人交往,自我介绍应包括姓名、单位和职务,无职务可介绍从事的具体工作。如“我叫王海,是荣发公司的销售经理”。

在社交活动中,如果希望新结识的对象记住自己,作进一步沟通与交往,自我介绍时除姓名、单位、职务外,还可提及与对方某些熟人的关系或与对方相同的兴趣爱好。

进行自我介绍,要简洁清晰,充满自信,态度要自然、亲切、随和,语速要不快不慢,目光正视对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联系时,自我介绍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当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于处理事务时,切忌去打扰,以免尴尬。若在讲座、报告、庆典、仪式等正规隆重的场合向出席人员介绍自己时,则应简短又细致地介绍自己。

得体称呼能缩短心灵距离

正确恰当的称呼,不仅能体现对对方的尊敬和自身的文化素质,更能促使交际的成功。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交往应酬中,彼此所采用的称谓语。它是言语交际的“先锋官”,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合乎常规。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称呼得体就像行个见面礼,使对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沟通顺畅,交往成功。反之,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使双方陷入尴尬境地,造成交往梗阻乃至中断。由此可见,称呼得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交往活动的成败和管理效果的优劣。因此,不论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一般人,还是身负一定职务的领导人或管理者,要想生活愉快、事业发展,都需要注意研究人际称呼的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称呼艺术。

称呼在人际交往和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早为人们所注意。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得体的称呼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强自信,有助于形成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又是使人精神振奋、心理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得体的称呼能缩短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人心情舒畅。

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其实称呼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语言传统,称呼的习惯可能差异很大;不同的职业、职务、性别、年龄的人,对称呼的需要和期望也不尽一样。这就造成了人际称呼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增加了称呼得体的难处。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尊重他人和礼貌待人,这样,对方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反过来对方也会乐于与你接触,主动和你沟通,这就使交往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仅有此还不够,在具体称呼时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记住对方姓名

姓名不仅是将自己与他人的存在予以区别的标志,而且不少人的名字还凝聚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由于自尊的需要,每个人都会重视和珍爱自己的名字,同时,也希望别人能记住和尊重它。因此,当自己的名字被别人叫到时,就认为自己受到尊重,心理感到愉悦,对称呼自己的人怀有亲切感。古今中外,一些领导人、政治家和企业家对人的这种心情很了解,与人寒暄时不只说句“您好”,而是在“您好”前面或后面冠以对方名字,这样做起到了很好的心理效应。我们对久别之后仍能一下子叫出自己的名字的人,总是感动万分、钦佩不已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2。符合年龄身份

称呼必须符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和职业等具体情况。对年长者称呼要热情、谦恭、尊重;对同辈则要态度诚恳,表情自然,亲切友好,体现出你的坦诚;对年轻人要注意慈爱谦和,表达出你的喜爱和关心;对有较高职务或职称者,要称呼其职务或职称。总之,要讲究礼貌,既表达出你对对方的真诚和尊重,又不卑不亢。切勿使用“喂”“哎”等来称呼人,同时,也应力戒点头哈腰,满嘴恭维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