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的“口头承诺”之下,人人都在想办法。食客中有一个善口技的人,名叫万和,绰号“万叫和”,是说他学什么叫就是什么叫,能引起同类万众齐鸣。当下万和就说:“我先试试。”于是就学起鸡叫来。
万和学鸡叫学得一无二样,于是引发了整个函谷关遍处鸡鸣,仿佛就要天明了一般。守关的人员以为真的鸡鸣报晓了,便将函谷关城门打开,孟尝君带着食客出关逃逸,终得成功。这便是“狗盗鸡鸣”成语故事的最初发韧。秦昭王释放了孟尝君之后果然后悔了,派了人来追杀孟尝君。可是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已经赚开城门逃走了。
这个“狗盗鸡鸣”的历史故事几乎尽人皆知,但是并不是人人都知道这是“口头承诺”的重要性的历史明证。事实上,一个人的坚强的“口头承诺”往往就是事情成功的开始,因为坚强的“口头承诺”是一种高度自信的表现,有了这种高度自信,才会“多想出智慧”,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奇迹来。
举世闻名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有一句至理名言,说:“在我的字典中没有‘不可能’的字眼。”这便是有“高度自信”的豪言壮语,所以当拿破仑遇到任何艰难困苦时,他总是首先就响亮地喊出“我能解决”的明确口号,这口号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口头承诺”;然后,他才会想尽一切方法去战胜艰难困苦.最后他也确实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美国有一个名叫乔依·吉拉德的人,他是一个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创造者,他所创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竟然是每天推销零售汽车四五部之多,这简直有点令人匪夷所思。可是谁能想到,他曾经是个对推销汽车一窍不通的人呢?当初他去应聘汽车的零售推销员,主管推销的经理问他:“你推销过汽车吗?”
乔依.吉拉德说:“我没有推销过汽车,但我自信能成功地推销自己,能推销自己的人一定也能成功地推销汽车。”’
听!这是多么坚强有力的“口头承诺”。主管经理一听他这么有信心,便答应他先试试工。乔依·吉拉德十分看重这个职业,千方百计去推销汽车。后来他果然成功了,最后竟成了吉尼斯世界推销纪录的创造者。
所以说,“口头承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方式,由它传递你的“高度自信心”,由它牵动你“多想出智慧”,千方百计去完成这种承诺,也就有可能挖掘出潜力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奇迹。
·学会恭维,说话有时需要技巧
有句俗话说:“抬轿人哼,坐轿人也哼。”这其实是一种生活的真实反映。当然,两个“哼”字的内容并不相同。
抬轿人“哼”的是“累”是“苦”是“煎熬”。坐轿人“哼”的是“烦”是“躁”是不“舒服”。我曾经抬过轿子,也坐过轿子,深知其中的滋味。抬轿是苦累不堪的强力劳动,肩上承着重负,还要不停地走,这又苦又累的劲儿就不必说了。可是坐在轿子上的主呢,如果抬轿的人不合脚、不协肩,左一跌右一撞,那坐在轿上也是挺不舒服的,有个七上八下的感觉,好像随时都有会掉下来的危险,这便是“坐轿人也哼”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只是打个比方,事实上,我们平时所说的“抬轿子”,是指对上司的恭维,不过这种“恭维”也要讲究技巧,弄不好了,你就变成让人“坐轿也哼”的抬轿人了。。
这种“奉承”的技巧归根结蒂就是四个字:“为尊者讳。”“尊者”就是上司,就是大人物,就是领导;“讳”就是避讳,就是隐瞒,就是不提起。既然需要避讳和隐瞒,那当然不是什么光彩事。一句话,那就是上司的隐私。“为尊者讳”说白了,那就是尊重上司的隐私。
其实这种“避讳”的念头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并非是“上司”级别的人所专有。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那可是最下贱不过的了,但他也最讲究避讳,他是个癞子“光头”,所以对举凡“光”啊“亮”啊之类的字眼特别敏感,要求别人尊重他,不在他面前提起“光”啊“亮”啊等等字跟。下贱如阿Q之流的人物都如此看重避讳,对一些大人物就更不可小觑“为尊者讳”了。
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曾经是个小混混,当过和尚和乞丐,这当然是尽人皆知的事情,按说根本算不得什么隐私。但是自从他当上了皇帝之后,他的寒微出身便成了他的“短处”,“短处”和“隐私”一样是碰不得的东西,碰他这些东西就犹如揭了他的短,这是比挖他的祖坟还更令他恼火的事情。
朱元璋在儿时有个最要好的朋友,名字叫做方不圆。听说朱元璋做了皇帝,就想去向他要个一官半职的,以便风光一回。他跑到京城里对朱元璋先就大大地奉承了一番,说:“皇上,草民听说皇恩大如天,泽被天下亿万黎庶,来京之后一看果然不差。人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草民叩请皇上给个一官半职,让草民有一碗饭吃就行。草民深信皇上不会让一个儿时朋友失望。”
朱元璋其实已经认出这个儿时好友方不圆了,却故意惊诧问道:“你是谁呀?”
方不圆说:“皇上怎么不记得了,我是方不圆啊,咱俩从小在凤阳一起长大,从小就光着屁股在一块玩,你干了坏事全由我替你挨打。有一次我两个偷了一户农家的豆子,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来吃。豆子还没煮熟,你就要拿来吃,我不肯,你就抢,结果破瓦罐被打烂了,豆子撒满了一地。被偷了豆子的人家发现追来打人,你比我小飞快跑开了。我比你大只好站下来等别人捉着打了一顿。怎么,皇上如今一点也不记得这件事情了么?”
方不圆把这儿时的恶作剧说得十分详尽具体,心想这定然能够得到朱元璋的封赏。谁知这便犯了“不为尊者讳”的大忌,当众揭朱元璋儿时的“短”,于是朱元璋龙颜大怒,吼道:“大胆刁民,竟敢编了故事来骗朕,朕儿时哪有这些不光彩的事情?来人啦,推出去斩了!”
方不圆喊着朱元璋的儿时小名,破口骂道:“朱老四,你耍什么威风,别看你现在成了皇帝,你从小当混混当乞丐当和尚的事情别想瞒过世人,你不过是个流氓皇帝……”再也骂不得了,刽子手已奉朱元璋的圣命将方不圆的嘴巴塞住了。没过多久,方不圆便被腰斩弃市于京城街头。
这个只“方”不“圆”的人之所以丧命,就是他不懂得“为尊者讳”的道理的结果。他本以为细数朱元璋儿时趣事就可以得到朱元璋的理解和同情,殊不知这正好揭了朱元璋的“短”,使朱元璋龙颜震怒而斩了他。
与方不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基,刘基就是刘伯温,刘伯温是帮助朱元璋创国立帝的主要谋臣,他是一个被民间传说为神仙般的历史智慧人物,但他知道历史上太多的故事,那都是“飞鸟尽,良弓藏;走兔灭,猎狗烹”之类的经验教训,知道开国君王都是立国后斩杀功臣的黑心人士,所以他在朱元璋立国称帝奠定了明朝基业之后,尤其是看见方不圆揭了朱元璋儿时之“短”而招致杀身之祸之后,他便下定了“全身而退,远离君王”的决心,但他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却是从赞颂和吹捧朱元璋人手。他对朱元璋说:
“皇上,古往今来,万岁的天恩宽厚无与伦比,臣为万岁立国并没有什么功劳,万岁却封臣为诚意伯,使臣深感隗颜。”
朱元璋一听,高兴得不得了,说:“刘爱卿你客气什么?朕岂能只封你为诚意伯么?朕还要任命你为我朝的开国宰相!”刘伯温说:“皇上,万岁的天恩真是比地厚,比天高。但臣实在没有担任宰相的气质和才能,一来我嫉恶如仇,结下了不少仇敌,我当宰相不但难以服众,而且会遭致谗言陷害;二来我是个散淡的山人,耐不住繁重的日常事务,我若是当了宰相—一定会辜负了万岁的恩典。现在,我倒请皇上准予臣告老归乡,回家先过几年清静布衣生活。万岁是古往今来的圣主明君,一定会成全臣的小小心愿。”
朱元璋其实此时心里正担心刘伯温“聪慧过人,功高震主”,他所说要任命刘伯温当开国宰相的话,不过是一种试探性的言词而已,今听刘伯温自己请求告老还乡,心里正巴不得,马上给予“恩准,赐刘基归老于乡”。
事实上,历史上没有比皇帝老子更大的“大人物”了,皇帝对任何臣工百姓来说都是上司,因而任何臣工百姓对皇帝说话都一无例外地会吹捧和赞誉,就是那个最后招来杀身大祸的方不圆,对朱元璋一开始也是从吹捧人手,说什么“皇恩泽被于亿万黎庶”,自己来求个“一官半职”,只不过是为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等等。可惜他后来忘记了“为尊者讳”的律条,揭了朱元璋儿时的“短处”才招致杀身之祸。
“为尊者讳”,是官场上一条铁不移的规矩,古往今来,概莫例外。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只在古时最高一级官场宫廷之中才有这样的条规,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约定俗成的习惯。
·多提意见,给上司提意见的原则
上司需要意见,每一位上司都不是万能的神,有些问题连他们都解决不好,所以上司需要下属经常向他提出好的意见。
对于那些强力相谏的人,上司头疼的不是他提的意见,而是意见的提出方式;
“主任,您刚才说的观点完全错了,我觉得事情应该这样处理……”或者“主任,您的办法我不敢苟同,我以为……”,这些方式首先否定了主任意见的全部,自然,后面的观点让上司觉得脸上挂不住,故一开始就产生了对下属好的意见的抑制思想。
如果能抓住上司意见中的某一处被你所认同的地方,加以大力肯定,尔后提出相反的意见则易被接纳。因为你一开始肯定上司意见的某一处价值,就已打开了进入上司脑中意见库的大门。
例如:
“主任说得对,在某某方面,我们的确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之一,我认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后面提了观点,尔后重点在于论证过程,说理、举例、指出不这样做的后果,让上司意识到你的观点从实践上更加可行。
结束发言之时,别忘了强调你提出相反意见的出发点。
“故我想,如果真能这么做的话,排除这个问题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公司也能以更高的速度发展。”
听了这话后,上司会意识到你的一切意见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公司的前途,也就是大家的前途。
(1)提建议时,不要急于否定上司原来的想法
提建议时,多注意从正面有理有据地阐述你的见解。有民主要求,还要有民主素质,即要懂得尊重他人意见,尊重上司意见。这样,他才会承认你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