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做人学曾国藩经商学胡雪岩 > 第六章 曾国藩的借人成事之功(第1页)

第六章 曾国藩的借人成事之功(第1页)

单打独拼不能成大业,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众人的合作努力。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终究有限,只有那些善于用人之长以补己之短的人,充分借助他人力量的人,群策群力,才能成就伟业。曾国藩以儒臣督师,削平大难,蔚成中兴之业,离不开他的借人成事之功。他的知人之明、用人之智和树人之道,都是想成大事者必须学习的榜样。

无人才无以成大事

对于求才,曾国藩主张要像白圭做买卖一样,一旦看准,就像鹰隼猎取食物一样迅速出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白圭是战国时人,以善于经营、贱买贵卖著称。他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禽猎取食物一样迅速,自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任法。”他的这一套生财之术受到当时天下商人的一致效仿。

曾国藩平日注意对僚属的才能观察、了解,并善于从中发现人才。他的《无慢室日记》列有“记人”一类,其中开列的名单中,有的为官员所推荐,有的为该员师友所推荐,也有毛遂自荐的,均附有曾国藩亲身察访所得的记录。

尤为可贵的是,曾国藩无论是办团练之初,还是人困兵危的未发迹时,甚至在显达之后,都始终把网罗人才作为成就大事的第一要义。

在办团练的时候,他时时人府县,托朋友“招致贤俊”。“山野才智之士,感其诚,虽或不往见,皆为曾公可与言事。而国藩逢乡里士来谒,辄温语礼下之,有所陈,务毕其说,言可用,则其斟酌施行;即不可行,亦不加诘责。有异等者虽卑幼与之抗礼,故人人争磨濯,求自效,一时中兴人才,皆出其门”。

咸丰三年(1853),曾国藩初建湘军水师的时候,信赖彭玉麟、杨载福,而请彭玉麟出山则是通过“三顾茅庐”才实现的。

彭玉麟,字雪琴,衡阳人,是清末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幼年丧父,家贫,随舅父去安徽芜湖读书。年轻时被传为刚直而又多情的“奇男子”,投军之时被称为“不怕死,不要官”的名将。

彭玉麟仅在十几岁时中过秀才,以后再未赴考。开始在衡阳绿营副将手下充掌书记,又为一富商看守仓库,有空儿即读《公瑾水战法》,又最爱画梅,几案箱笼,所处皆满。咸丰二年(1852),耒阳地区发生武装暴动,守城官募兵无有应者。当时彭玉麟在耒阳富商家受雇,当机立断,发主人库存募勇守城。事后,城官保举他为绿营把总,彭玉麟一笑置之,并不受赏,被传为士林中少见之英杰。

曾国藩闻知彭玉麟的为人后,尤其是听说他熟读《公瑾水战法》,生在蒸水之滨,水性好,跑马射箭、枪法、拳术也都有功底,且临战之功而不受奖赏,甚为钦佩。于是派人请他参加湘军做水师将领。几次派人去请,彭玉麟都不受命,后来曾国藩仿效刘备“三顾茅庐”的做法,亲往彭玉麟处相请。曾国藩见这位年近四十的汉子,依然长身玉立,英迈娴雅,十分敬佩,便温言相劝,多方激励,方请得彭玉麟出山,做了水师营官。

杨载福,湖南善化人。祖、父皆行伍出身,有战功,其父为官至游击。他家居湘扛滨,水性极佳,早年参加镇压李沅发起义,升为千总。曾国藩办水师后。把他自长沙绿营中调为水师营官。

彭玉麟、杨载福为湘军水师的建设大出其力,成为湘军水师齐名的两个统领。在彭、杨等水师营官每日抓紧指挥训练下,至咸丰四年(1854)二月,湘军水师终于练成。

曾国藩因“遭值世变,一以贤才为夷难定倾之具”,于咸丰三年(1853)初出办团练后,即开始物色人才,罗致幕府。随后随着战事的日益发展,湘军的日益扩大,幕府人物也渐积渐多。

幕僚容闳追述湘军安庆大营的情况时说:“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中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怀其目的而来。”及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总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土子……无不毕集。”

幕僚薛福成在《叙曾文正公幕府宾僚》一文中写道:“督师开府,前后二十年,凡从公治军书,涉危难,遇事赞画者二十二人”;“凡以他事从公,邂逅入幕,或聚致大用,或甫入旋出。散之四方者二十二人”;

“凡以宿学客戎幕,从容讽议,往来不常,或招致书局,并不责以公事者二十六人”;

“凡刑名、钱谷、盐法、河工及中外通商诸大端,或以专家成名,下逮一艺一能,各效所长者十三人”,共83人,而且“其中碌碌无为,没有很大建树的人都没有全部列入”。

李鼎芳的《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一书中的“幕府人物总表”则开列了89人。

曾国藩用人,如他在经学上不存汉、宋门户之见一样,也注意五湖四海,声明用人的原则,应该是官员乡绅并重,江南江北并举。

在他的幕僚89人中,就籍贯而言,湖南籍21人,占23%,属第一位;江苏籍”人,占第二位;安徽籍16人,占第三位;浙江籍10人,占第四位;其余四川、贵州、广东、湖北、江西诸省无不有人人幕。其人员分布,共达9省。

就出身言,上至进士、举人,下至诸生、布衣,等级不一,均为座上之客。

就人缘言,既有曾国藩的同窗同年,乡亲故旧,也有他的门生弟子,还有一些则“识拔于风尘”。

就特长或职业而言,突破了古代幕府中幕僚多为办理文书、刑名、钱粮的“实务性”框子,更多的是出谋划策、从容讽议、招勇领军、指点州牧的“政务性”人员。

此外,“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而且“于军旅、史事外,别有二派:曰道学,曰名士。道学派为何慎修、程鸿诏、涂宗瀛、倪文蔚、甘沼盘诸人;名士派为莫友芝、张裕钊、李鸿裔诸人”。

当时在曾国藩的幕府中,有很多贤达之人,他们多是学界泰斗。曾国藩被他们的名声所震慑,因而千方百计把他们都罗致到自己帐下。由于曾国藩首倡洋务,一批洋务官吏最先孕育于曾氏幕府,如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后来接办福州船政局的沈葆桢、致力于近代海军的丁日昌等;一些外交人员,如先后出使英、法、比、意的大使薛福成,出使英国的公使郭嵩焘,出使西班牙、德意志的参赞黎庶昌,都曾是曾氏幕府中的重要人物;一些科学技术人员,如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徐建寅,也被延入他的幕府。

曾国藩幕府由于人数众多,范围广泛,加上他本人知人善任,故“几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誉之为晚清人才渊薮,殆不为过,这充分体现出他对幕府制因时变革的时代意识。

借人之力成就伟业

历来有远见的智者都认为,为官治政,以善用人才为大学问,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终究有限,只有那些善于用人之长以补己之短的人,才能成就大的事业。荀子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借助于物力尚且绝江河而致千里,何况善于借助人力呢?曾国藩则是以借人之力为力,并放到自己的用人学问中去。

曾国藩对于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明确的认识。他说:细想古往今来,亿万年无有终期,人们生活在这中间,数十年只是须臾瞬息。大地数万里,不能穷极,人在其中休息游玩;白天犹如一间房子,晚上犹如一张卧榻。古人的书籍,近人的著述,浩如烟海,人们一生所能读的不过九牛一毛。事情复杂多样,可以获得美名的道路也有千万条,人们一生中力所能及之时,不过如太仓一粟。知道上天悠悠无穷期,自己的生命非常短,那么遇到忧患和非常不顺心之事时,应当稍稍忍耐以待其自消;知道大地的宽广,而自己在大地中占据的位置非常小,那么遇到荣耀名利相争之时,应当退让三分,以柔道处之;知道古今人们的著述非常丰富,而自己的见识非常浅陋,那么就不敢以一己之见而自喜,应当择善而从,并以谦虚的美德而保持它;知道事情复杂多样,而自己所办的事情非常少,那么就不敢以功名自矜,应当思考推举贤才而一起去完成伟大的功业。如果这样,那么自私自满的观念就可渐渐消除了。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不论是智慧绝顶者,还是大仁大智者,都是有缺憾的,不可能完美无缺。相反,愚笨至极的人也有可爱之处。本着这样的想法,尤其是他认为自己属于“中材”,或接近于“笨”的一类,因而更注意吸取他人之长,以补一己之短。他的幕府就像一个智囊团,有什么疑难问题,都让他们出高招、献良策。

在同幕僚长期合作共事的过程中,曾国藩经常以各种形式向他们征求意见,在遇有大事决断不下时尤为如此。有时幕僚们也常主动向曾国藩投递条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以供其采择。

幕僚们的这些意见,无疑会对曾国藩产生重要影响,这方面的事例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如他采纳郭嵩焘的意见,设立水师,湘军水师从此名闻天下,也受到清廷的重视,可以说是曾国藩初期成败之关键。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围困长沙,官绅求救,全赖湘军,而羽翼尚未丰满的湘军能否打好这一仗,事关存亡。曾国藩亲自召集各营官多次讨论战守,又在官署设建议箱,请幕僚出谋划策。他最终采纳陈士杰、李元度的建议,遂有湘潭大捷。咸丰十年(1860)秋,是湘军与太平军战事的关键时刻,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咸丰帝出逃前发谕旨令鲍超北援。曾国藩陷入极难境地:北上勤王属君国最大之事,万难推辞,但有虎将之称的鲍超一旦北上,兵力骤减,与太平军难以对峙,自己多年经营将毁于一旦。于是,他令幕僚各抒己见,最后采纳李鸿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的策略,渡过一次危机。不久,下安庆,围天京,形成了对太平军作战的优势。而那些闻旨而动的“勤王军”,劳民伤财,却贻笑天下。

其他方面,如曾国藩采纳容闳的意见,设“制器之器”,振留学生出国,使他成为洋务派的领袖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曾国藩是以众人的智慧为己所用的典型人物。他自己深得众人相勘之益,也多次写信让他的弟弟曾国荃如法炮制。他说左宗棠的气概和胆略过于常人,因而希望能与他一起共事,让他来帮助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他还劝曾国荃“早早提拔”下属,再三叮嘱:“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其后曾国荃屡遭弹劾,物议也多,曾国藩认为是他手下无好参谋所致。

在谈到用人才时,曾国藩特别强调了要小心谨慎,尽可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量才录用,扬长避短。曾国藩就八类主要人才,进一步论述了他们在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

(1)“王化之才宜于统大,以之治小则迂”

王化之政,也就是以德行教化为主的政治。提倡以德为主的人,属于清谈家一流的人才,他们适合做全面的统辖工作,而“以之治小则迂”。譬如说一个人总想做大生意,但资力不够,小生意又不愿做。这样,他做生意赚不到钱,娶个老婆,他又看不起,以平常人而言,这个人实在是够无能的男人了,在这个时候,有几人能知他的王化才干呢?

以小人的斤斤计较来面对国家大政,那也是一种“迂”,闹下的不只是笑话,而且是巨大的损失,甚至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在他们当权时,是很难四平八稳地把国家引上繁荣富强道路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