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总比问题多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回避,却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接踵而至,让我们手足无措,无法一一请示上级该如何落实执行,更无法推托、逃避。作为一个下层执行者,我们应该做的只是服从和执行,而且应该自觉自愿地把每一件老板交待的事、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到、做好。
很多时候,老板并不是不知道他交给我们的任务是一个费时费力,而且很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老板不可能把这样的事情留给自己,而是希望我们付出智慧和努力来为他分忧解难。
这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表现机会。一个睿智的人会看到困难,但更会看到磨砺给自己带来的成熟和超越平凡的可能,看到成功的阶梯。我们想脱颖而出,就应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别人能做到,我们要做得更好。车到山前必有路,而且我们应该相信:不仅山前有路,而且还会有很多路,只是它们隐藏在草丛中、河溪旁、岩石后……我们应该相信,路很多,但与此同时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并找出最佳的路径。
有这样一个故事:
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正在一艘船上开会。突然,船出现了漏洞,开始下沉。船长命令他的副手去叫这些商人赶快穿上救生衣,跳到水里逃生。但几分钟后,副手却回来报告,那些商人并不听从他的劝告和指挥,没有一个人愿意往下跳。
船长思考了一会儿,便对副手说,“你来接管这里,我去看看能做点什
么。”一会儿船长回来说:“他们全部都跳下去了。”
副手非常奇怪,“你是怎么让这样一群来自几个国家的人都听了你的话的?”船长回答,“我没有一个办法能让所有人都听从指挥,但我想不同国家的人应该相应采取不同特点的劝说方法。我运用了心理学,我对英国人说,那是一项体育运动,于是他跳下去了。我对法国人说,那是很潇洒的,对德国人说那是命令,对意大利人说,那不是被基督教所禁止的。”
“那您是怎么让美国人跳下去的呢?”副手补充了一句。
“我对他说,他已经被买了保险。”船长笑着回答道。
当我们遇到问题,一筹莫展时,千万不要懈怠,更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行动起来。方法总比问题多,世上没有趟过不去的流沙河,也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
面对问题,首先应该冷静地思考我们面对的问题,分析它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的构成,注意每一个细节,找到每个可能使问题迎刃而解的突破口。
在西班牙曾经发生这样一起劫案。西班牙的富商纳卡恰安的女儿,5岁的梅洛迪,在上学途中被3名匪徒劫走。数小时后,纳卡恰安的家人接到电话,匪徒勒索1千万美元。
纳卡恰安非常着急,急切地想去赎回自己的女儿,但一时之间,他只能筹到300万美元的现金。纳卡恰安没有办法,只得求助警方,而警方也一时未能得到任何有力的线索。随着时间的推延,一家人对梅洛迪的安危越发担心。
情急之中的纳卡恰安突然急中生智。他想起歌星妻子的最新唱片,那唱片封面上妻子照片中的眼睛,反映出了摄影师的影像。于是,他有了一个主意。当他再次接到匪徒电话时,立即要求他们拍摄女儿的照片,证实她仍然活着。
不久,纳卡恰安收到歹徒给女儿拍的照片后,交给了警方。警方立刻请摄影专家利用精密仪器,将梅洛迪的眼睛放大,果然从中看出匪徒的相貌,知道了这个匪徒平日出没的地点。于是,为时12天的绑架案得到突破进展,警方根据这个线索,终于破了此案,使梅洛迪成功得救。
问题看不见,摸不着,却好像空气一样萦绕在我们周围。可以这样说,生活本身就是不断遇到、发现并不断地解决问题。每当我们遇到棘手的问题,总觉“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只要你坚信,解决的方法总比问题多,那么你肯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每一个问题总有解决它的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我们不能把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应把问题变得越来越简单。
不要被突然而来的问题吓倒,也不要为看似复杂的事情焦虑。是问题,就一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多,解决方法更多,同时你还要善于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方法比执行更重要
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再宏大的蓝图不去一砖一瓦地积累也只是空中楼阁。执行是最终达成目标的惟一途径。但如果不假思索地一味按照最原始、最直接的方法去做,其结果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最终可能是结果不尽人意。但如果我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方法,事情可能会豁然开朗,变得简单易行,成绩斐然。
有一次考试,题目是一道复杂计算题,计算的内容冗长,有加减乘除,也有乘方开方,函数积分,而且计算内容一页还写不下,写到了第2页。而让人更着急的是,这样一道复杂的数学题,竟被要求在10分钟内完成。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急着去一步步去算,可能只有罕见的数学天才才可能勉强完成任务。但如果我们并不着急去动手计算,而是仔细看看题目的特点和全貌,我们会有惊人的发现——原来前一页所有的计算内容都在一个小括号之内,括号的另一半在第2页题目的最后一行。另一半小括号后面不动声色地写了一个“×(16913-13)”。
答案很简单,等于O。
当我们埋头苦干之前,应该为执行先找一个可行、高效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卖力。正如我们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找到有效的方法比艰苦的执行更重要。
鲍洛奇最初在一家食品店里卖水果。有一次,食品店旁贮存水果的冷冻厂突然起火,虽扑救及时,但还是有20箱香蕉被火烤得有点发黄,而且香蕉皮上还沾了许多小黑点。
老板把这些香蕉交给鲍洛奇,让他降价出售。
鲍洛奇感到十分为难,但老板交代任务又不得不完成。他只好硬着头皮将香蕉摆到了摊上,拼命地吆喝起来。但人们来到摊前,看到香蕉的模样,都失望地走开了。任凭鲍洛奇使出浑身的解数,竭力解释,仍是无济于事。一天下来,鲍洛奇喊破了嗓子,却连一根香蕉也没卖出去。
这天夜里,又累又沮丧的鲍洛奇对着香蕉出神。他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香蕉。没有变质,虽说皮上有些黑点,但由于烟熏火烧的缘故,吃起来反而别有一番风味。于是,想到这里,鲍洛奇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第二天,他又把香蕉摆了出来,依然是大声地吆喝,只是吆喝的内容与前一天大不相同:“快来看呀,最新进口的阿根廷香蕉,正宗的南方水果,全城独此一家,数量有限,快来买呀!”
很快,摊前便围了一大群人。
“请问,您以前见过这样的香蕉吗?”鲍洛奇问一位年轻的小姐。他注意到这位小姐已经在摊前转了半天了,只是还一时下不了决心。
“没见过。不过看上去倒挺有意思的。”小姐回答。
“您尝一根,我敢保证,您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香蕉。”鲍洛奇说着,同时麻利地剥了一根香蕉,递到小姐的手里。
“嗯……确实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给我来10英磅吧。”
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头,围观的顾客不再犹豫,一拥而上,纷纷掏钱购买。20箱香蕉很快以高出市价近一倍的价格被抢购一空。还有许多慕名前来购买“阿根廷香蕉”的人们不得不失望而归。
毫无疑问,如果鲍洛奇按照老板的吩咐,一直用第一天的叫卖方式降价销售这批被火烤过的香蕉,肯定多半是无人问津,可能直到香蕉全部烂掉也不能全部卖出去。但鲍洛奇却成功地将香蕉卖了出去,而且以二倍于正常香蕉的价格卖出来还供不应求。原因就在于他找到将这批受过火烤,具有特殊外观和口味的香蕉推销出去的方法,找到了这批香蕉的“卖点”。
蔬菜超市的经理彭峰讲了他从一个普通业务员成长起来的故事。在进入这家连锁蔬菜超市不久,因为超市准备进一批还未正式上市的青笋,经理便叫他和另一名同事小周各自去市郊的两家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去打听青笋的进货价格,以便确定在哪里上货。中午的时候,彭峰赶了回来,而这时小周已经向经理汇报了青笋的价格。而他只好解释说,因为多跑了几个地方,所以回来得有点晚了。然后,彭峰不仅向经理汇报了青笋在市场的批发价,还报了另外两种新出来的蔬菜价格。彭峰说,青笋的进价很高,但零售价更高,不太好卖。另外两种新出蔬菜的零售价与批发价的价差就比较小,而且整体价格不高,应该更好卖。他向经理建议,暂时不要进青笋,而可以把另两种新上市的蔬菜进一些来。经理对他的做法和建议十分满意,并予以了采纳。而彭峰不久就得到了重用,成为连锁超市的新任经理。
工作中也是如此,遇事我们不能找借口推托,但我们必须先弄清工作的目的,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和解决办法,然后制定一个妥善全面的计划去实行。如果一味“不问得失”、“不计后果”地执行,结果可能并不令人满意。而且还会因为缺乏全盘考虑和必要的灵活性导致漏洞百出,最后可能是难以收场,让领导感觉“孺子不可教也”。因此,对我们而言,方法比执行更重要。
想方设法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