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做人的底层逻辑 > 第十章 做人要学会说话(第2页)

第十章 做人要学会说话(第2页)

秦宓答:“有。”

“在什么地方?”

“在西方。《诗经·大雅·皇矣》说:‘乃眷西顾。’以此推测,头在西方。”

张温又问:“天有耳朵吗?”

秦宓回答:“天处于高位而听闻下方。《诗经·小雅·鹤鸣》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如果天没有耳朵,怎么听得到?”

“天有脚吗?”

“有。《诗经·小雅·白华》:‘天步艰难,之子不犹。’如果它没有脚,怎么行步?”

“天有姓吗?”

“有。”

“姓什么?”

“姓刘。”

“怎么知道的?”

“天子姓刘(注:蜀国君主刘备),因而可知。”

张温又问:“太阳生于东方吗?”

秦宓答:“虽生于东方而没于西方。”

秦宓随问随答,声音宏亮,毫不迟疑,于是张温不得不佩服秦宓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应答如流。

张温所提的问题刁钻古怪,看似荒诞,带有很大的挑战性。但秦宓毫不推诿,有问必答,有根有据,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对这样本来没有答案的问题,秦宓竟从儒家经典中找到一一对应的回答,实在令人称奇。《诗经》人人诵习,但征引来回答如此的问题,却是在座的人意想不到的吧?秦宓回答天姓刘姓,带有还击的意味,天既然都姓刘,普天之下必然要统一于蜀国了,这样一来,不是在外交辞令中占了明显的上风么?

看来蜀国并不是只有张奉这样志大才疏的使者,而是还有秦宓式的饱学之士,其应对如流使得吴国不得不刮目相看。

成都人张裔,被益州长官送给吴国,在那里隐姓埋名许多年,根本不为孙权所知。诸葛亮派邓芝出使吴国时,嘱咐他方便时要回张裔。

张裔临离开吴国时,孙权召见了他,想考考他的学识,便问道:“蜀地卓氏的寡女,私奔于司马相如,贵地的风俗为什么这么不好呢?”

司马相如,西汉时成都人,多年宦游而不遇,家境十分贫寒。富人卓王孙有个独生女卓文君,丈夫刚刚去世,喜欢音乐。司马相如以琴声挑逗她,卓文君遂夜奔司马相如,成为夫妻。当时的人认为这样的私奔,十分不光彩。张裔正好是司马相如的同乡,所以孙权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借讽刺司马相如奚落、挖苦张裔。

张裔反唇相讥说:“我以为蜀郡卓氏的寡女,毕竟贤于买臣的妻子。”

朱买臣是汉代吴郡人,家中贫困,靠打柴为生。但他很喜欢读书,常常一边挑柴,一边读书。他的妻子挑柴跟随在后,嫌他这样丢人现眼,多次阻止不让他在人多的路上念书。朱买臣不听,反而读书的声音更大。妻子羞愧,不能忍受,便离了婚。相反地,卓文君以富家女子嫁与司马相如后,同甘共苦。相如开酒店,文君便当街叫卖,终究不嫌弃相如的贫穷。

孙权以卓文君私奔的事嘲笑张裔,张裔举出朱买臣妻子的事讽刺吴地的人不耐贫穷,不识贤人,把卓文君同朱买臣的妻子相比较,得出吴人不如蜀人的结论。反驳轻松,幽默,风趣,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不失分寸,的确是学者风度,外交家的口才。张裔如果不是饱学之士,不掌握那么多典故,也就不会应答如流,随机应变了。

激活死脑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种至理名言、诗词佳句、寓言格言、历史典故等故事也是攻心的重要手段,如果引用恰当,可加强劝谏的说服力,甚至一语中的,使人茅塞顿开。

拨云退雾,明辨是非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首咏庐山的诗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处身其间的人,往往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人们经常会被情感、欲望以及种种错综复杂的事件蒙蔽了双眼,以致不能明白一些最简单的道理。要想用语言打动别人,就常常需要帮助对方拨开眼前的迷雾,拓宽狭隘的视野。这就不仅需要一个如簧之舌,还要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锐利眼光。

据《战国策》记载:周赧王十七年,秦国攻打魏国,当时在魏国做官的陈轸联合韩、赵、魏三国共同抗击秦国。但是韩、赵、魏三国的联军还不足以与秦军抗衡。于是陈轸又跑到东边的齐国,请求齐国的帮助。可是齐国却对秦国友好,经常与韩、赵、魏三国为敌。为了达到联合抗秦的目的,陈轸面见齐王,劝说齐王改变原来的策略,帮助三晋抗击秦国。

陈轸说道:“古时圣王兴兵讨伐,都是为了匡扶天下,建立功业,流芳后世。现在齐、楚、韩、赵、魏六国互相激战,不但不能够建立功业,反而正好增强秦国,削弱自己,这不是六国的上策。

能够灭亡六国的是强大的秦国。现在我们不忧虑强秦的威胁,却一味相互残杀,而使自己衰弱下去,最终只会被秦国吞并。如今天六国替秦国宰割自己,秦国竟然不用出力;六国替秦国烹煮自己,秦国实际不用拿出柴火。为什么秦国这样聪明,而六国这样愚蠢啊!请大王明断。”

陈轸一开始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的共同敌人是强秦。而六国彼此之间互相交战是自相残杀,给秦国造成可乘之机,如此下去,最后都免不了被秦国灭亡的厄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