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4日和接下来的16、17和18日,这些电台向莫斯科传递了详尽的高级情报,这些情报都是由罗斯勒收集整理的,他的化名是露西。这个被莫斯科称为“三个音乐家”的组织不仅提供了德军“巴巴罗萨”计划的情况,其中包括三个方面军(北部、中部和南部)坦克的精确数量,而且提供了进攻的日期。他们还发出了德军的详细目标甚至集团军的高级将领的姓名。在露西发完长长的情报,然后瘫倒在床上时,从莫斯科回来的答复仅仅是简短的一句:“明白,完毕。”从其他线索也可以知道,德军大量集结在苏联边境,准备发起进攻。6月18日,一个德军逃亡者溜过苏联边界,向苏联汇报说德军将于22日发动进攻,但是斯大林又一次拒绝相信他。
这期间,还有一些奇怪的事困扰着苏联的情报机构。就在进攻发生前的两个月,尽管柏林认为莫斯科是盟国,24架德国侦察机还是越过苏德边界进入苏联领空。其中一架飞机坠落了,苏联人发现飞机残骸里有高质量的照相机,里面的胶卷能够证明他们飞行的首要任务就是航拍边界线附近的苏联军事设施。
更重要的是,经济活动也能证明希特勒确实想进攻苏联:与苏联签订合同的德国公司在6月10日前突然停止了向苏联供货。
现在,“巴巴罗萨”的D日计划D日马上就要到来。在波兰边境的德国大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希望在拿破仑l812年失败的地方获得胜利。远在美国华盛顿,美国国务卿考代尔·霍尔召见了苏联驻美国大使康斯坦丁·犹曼斯基。国务卿对大使说,他们已经从驻在欧洲的使节那里得知,德军将要进攻苏联。
最后,丘吉尔告诫斯大林说,他们从无可怀疑的渠道(指的是阿绰)得知,德军将在6月21日对苏联发动进攻。
“如果希特勒进攻那个地狱(指苏联),我就可以找一些借口来对付国会的那帮魔鬼了。”丘吉尔对他的私人秘书说。
在进攻当天的黎明时分,有一种怪异的安静。突然,数以千计的德国大炮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啸声,炮弹越过了长达2000英里的边界线,倾泻在苏联的国土上。300万德军士兵冲过了边界线。苏联人彻底惊呆了。
两小时以后,早上6点钟,德国驻莫斯科的大使考恩特·弗瑞克·冯·舒林伯格拿着希特勒的宣战书来到苏联外务委员莫洛托夫的办公室。这时候,德军已经深入苏联境内了。这封宣战书现摘录如下:
近期情况毫无疑问地表明,苏联军队对第三帝国进行了军事挑衅……苏联军队有意地侵害了第三帝国的主权,并且破坏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有鉴于此,元首已经命令德军对此类事件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
莫洛托夫脸色苍白,一言不发地拿过了文件,静静地撕碎它并将它扔在地上。然后,他摁响铃叫来私人秘书,“让这个人滚,从后门滚出去!”莫洛托夫咆哮道。
纳粹进攻的速度让人吃惊,数以百计的苏联飞机被炸毁在了飞机场,大量的苏联士兵迷迷糊糊就做了俘虏。战争的第一天,作为苏联中部重镇的布勒斯特就沦陷了。狂乱的苏联军队指挥官在电台上相互询问:“我们受到了进攻,我们该怎么办?”
“进攻?谁在进攻?”
“该死的德国人。”
“你肯定是脑袋出问题了!为什么用明码发送这样的消息——你想挑起一场战争吗?”
“巴巴罗萨”行动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战争的初始阶段,有300万苏联士兵死亡、受伤或被俘。2。2万只枪支、1。8万辆坦克、1。4万架飞机被毁坏或被缴获。
6月21日的早上,伦敦的丘吉尔得到了德军进攻苏联的消息。因为事先有准备,丘吉尔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一向精明的斯大林为什么会被希特勒算计了呢?其实,他所获得的高级情报相互之间都是不关联的,如丘吉尔、里察德·苏尔哥、罗斯勒以及考代尔·霍尔。实际上,苏尔哥和罗斯勒根本就互不知晓。
难道在苏联的高级领导人里有德国的同情者或德国间谍?为什么外务委员会委员莫洛托夫4月3日收到丘吉尔的信后,搁置了3个星期才交给斯大林呢?从飞机残骸上发现的胶卷最后怎么样处置了?所有这些问题都不会有答案了,唯一能够确定的是斯大林被自大迷惑了眼睛。
5。“狼群战术”之谜
卡尔·邓尼茨(KarlD?nitz,1891年9月16日-1980年12月24日)
德国U型潜艇
“猛虎怕群狼”。嗜血成性的狼群令自然界里所有的庞然大物不寒而栗。在它们的轮番围攻下,即使百兽之王也难以幸免于难。邓尼茨(1891年~1980年,法西斯战犯,纳粹德国海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海军总司令、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之所以被称为“狼头”,就是因为他首创了海战的“狼群战术”,并在二战伊始,以“狼群战术”称霸大西洋,致使盟军商船遭受巨大损失,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
邓尼茨也因为“狼群战术”的成功而成为希特勒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他的职务一路攀升,先后升为舰艇司令、海军司令,最后还被指定为元首的接班人。“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
邓尼茨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贵族家庭。他19岁加入德国海军,从此开始了长达35年的海上冒险生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邓尼茨时任轻巡洋舰“布雷斯劳”号上的一名尉官。1916年,邓尼茨被调往潜艇部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潜艇,但他立即迷上了这种新型海战武器,并由此踏上了他辉煌的海军事业起点。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即开始重整军备活动,邓尼茨极为赞成,成为纳粹党的狂热拥护者。1935年,希特勒在磨刀霍霍准备战争,德国潜艇部队重新组建,邓尼茨担任了这支以一战时著名的潜艇英雄威丁根命名的潜艇支队的支队长。
这只头狼不仅战术头脑敏锐,而且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他把狼群的作用提高到战略高度,认识到:德国欲重新崛起,迟早要与英国发生冲突,而欲战胜英国,则海军的强大是最重要的因素;英国面对着德国的港湾,恰好在德国进入大西洋的航路附近,如同一条栅栏,既能控制德国舰队的出海,也可控制大西洋的战线,加上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无基地,一旦军舰被击中,无法就近修复,所以海军发展的重点不是水面舰艇,而应是能够克服上述不利条件的潜艇;英国是个岛国,许多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争物资都必须通过大西洋输入国内,德国可以用潜艇对英国商船实施袭击战和吨位战,切断其海上运输线,迫使英国屈服。
因此,潜艇是实现德国海军战略的最有效的作战武器。
“你们见过狼群吗?见过狼群厥咬的情景吗?”阿尔卑斯山的森林中狼多的是,酷爱打猎的邓尼茨是见惯了,也许他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迪。而对台下这批德国潜艇部队的新成员,邓尼茨不乏耐心。“他们的潜艇必须结成群,以群对群,才能打破英国人的护航体制。”这时,邓尼茨已开始将筹划多年的潜艇“狼群战术”投入训练。
邓尼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潜艇作战的经验教训,采纳德国王牌潜艇艇长克雷契马的建议,在海上开始演练“狼群战术”,主要内容为:事先将若干潜艇组成“狼群”在敌船队的航道上垂直展开,由具有经验或资深的潜艇艇长担任群长,负责具体指挥“狼群”的协同作战;“狼群”平行搜索敌船队,艇与艇间隔15海里~20海里,“狼群”正面搜索宽度300海里~400海里;任何一艘潜艇发现敌船队后,立即报告岸上指挥所,并命令艇群迅速航行至船队前方,白天在视距以外跟踪,夜间以水上状态逐次实施鱼雷攻击,对掉队的单艘舰船也可进行炮击;天亮前停止攻击,脱离船队至视距以外,日落后再次接近攻击。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在海上则对德实行封锁。然而,英国政府宣战的话音未落,邓尼茨的U一30号潜艇即大开杀戒,把英国客轮“雅典娜”号送入了海底。l938年9月,英国“雅典娜”号客轮悠闲地行驶在大西洋上,船上的旅客正沉浸在平静而安逸的旅行中。突然,他们听到了几声巨响,并感到了强烈震荡。一刹那间,客轮上油烟滚滚,海水涌进了船舱。几分钟后,“雅典娜”号客轮开始下沉并最终葬身海底。此后几年,盟国的大型运输船队屡有同样遭遇,而罪魁祸首正是德国海军的“狼群战术”。
由于指挥得当,邓尼茨的潜艇给盟军大西洋海上交通线带来浩劫。1941年4月至12月,共击沉盟军325艘运输船,总吨位约158万吨。美国参战后,德国潜艇的活动范围又扩展到美国海岸及加勒比海一带。1942年,德国潜艇每月击沉盟军商船近97艘,总吨位达52万多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潜艇部队共击沉盟军运输船、商船2828艘,总吨位达14687231吨,击沉击伤盟军军舰115艘,给同盟国特别是英国造成极大的困难。英国海军惊恐地认为:“邓尼茨炸沉我们的商船是在慢慢地绞死我们,……他是自荷兰勒伊特以来,英国最危险的敌人。”
“战争中唯独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这么写道。的确,战争中卡在大西洋航线上的死亡绞索——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几乎要把大英帝国的咽喉勒断。
然而,邓尼茨同样被眼前的胜利禁锢了头脑,醉心于自己的战术而忽视了再创新,导致德国海军的战术在多年的海战中如出一辙。面对德国“狼群”的肆虐,盟军则专门组织力量来研究对付“狼群战术”的有效战法,美英盟国积极努力,新的反潜手段不断出现。除已立下了殊功的音响探测器外,还发明了专门搜索潜望镜的机载雷达,大功率的探照灯,被称为“雪花”的高效长时间照明弹,潜艇赖以隐蔽的夜幕逐渐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