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帆擦了下眼睛,笑着说道:“当然可以,不过你年龄大了,你就下午织布两个时辰,我一个月给你三钱银子。”
沈帆给的待遇已经很不错了,许多年轻人都挣不到这么多。
张阿婆丈夫离世的早,含辛茹苦把两个儿子拉扯到,去年赤戎入侵,两个儿子都死在战火里,就剩她一个孤寡老人,无依无靠。
“谢帆哥儿。”张阿婆听到沈帆同意让她织布干活,眼泪哗啦就流了下来,抓着沈帆的手一个劲的感谢。
尤其是张阿婆感动的想要磕头的时候,沈帆扑通一声先跪下了。
张阿婆的辈分,村长见了都得叫声奶奶。要是被村里人看到张阿婆给他下跪,他脊梁骨都得被人戳死。
“太奶奶,你这不是折煞我吗,哪有太奶奶给重孙下跪的道理。”沈帆擦着额头的汗,跪的板板正正。
张阿婆听到沈帆这样说这才反应过来,她要是真跪了,沈帆在村里的名声就臭了。
在张阿婆离开的时候,沈帆还特意从米缸里舀了几斤米,用麻袋装着给她。
张阿婆感动的直抹眼泪,路过的村民看到沈帆的行为,都点头称赞,纷纷夸沈帆懂事。
事后,沈帆找来村长,让他村里年长的孤寡的老人统计一下,能干活的,沈帆都会给他一份工作。不过照顾他们的年龄,每日只让他们敢两个时辰,酬劳是每月三钱。
沈明山听到沈帆的想法,脸上浮现一抹不可思议,说道:“老人干活速度慢,三钱是不是太多了?”
年轻妇人每日干四个时辰每月才五钱银子,老人两个时辰就能拿到三钱,这样一算,老人时薪比年轻人都高。
沈帆笑道:“也不是每个老人都能拿到这么高的工钱,须得是孤寡老人方行。”
“那些有子女照顾的老人愿意来干活也要,不过工钱只能给两钱。”
听到沈帆这样说,沈明山脸上浮现一抹欣慰,没想到沈帆竟然考虑的如此周到。
“村里有些女娃也想进织布坊,你要不?”沈明山问道。
沈明山说的女娃,是指十岁出头的女孩子,山里女娃没有读书的机会,从小就割猪草喂猪喂鸡在家带孩子,十三四就被父母要彩礼嫁了。
东郭村的妇人见织布这么挣钱,就想着让自己的女儿也进织布坊挣银子,不过沈帆都以年龄太小拒绝了。
听着沈明山的话,沈帆眉头一凝:“叔,不是我不想招她们,主要是太小了,有些女娃才七八岁,就往我这送。”
沈明山听懂沈帆的意思,长叹一声道:“祖辈不都是这样来的?女娃娃又不能读书考功名,进织布坊还能挣点钱补贴家用。”
“祖辈都这样就对吗?”沈帆问道。
“这。”沈明山沉默不语。
沈帆凝眉思索了一下,说道:“叔,你回去和村里人说一声,就说女娃可以来织布坊干活,不过只能干半天,余下半天得让她们读书。”
这有点类似于半工半读了。
“他们不会同意的。”沈明山道。
“不同意她们孩子我不招,让她们在家养猪去。”沈帆态度坚决的说道。
沈帆的要求也不高,就是希望这些女娃也能读书识字。
“行,我和他们说说。”沈明山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