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胡志明小道”之谜
一架美军UH-1D直升机正在向丛林喷洒脱叶剂
世界上有这样一条网状的道路,它横跨东经105度~108度,上下从北纬21度直至ll度,它连接着几国边界的道路系统,它和老挝及柬埔寨有1000公里的边界平行。这个网状的系统长度是边界的13倍。其中最远的路径是从越南广平省出穆嘉关进入老挝,绕过l7度线,沿长山山脉,再由老挝进入柬埔寨的磅湛省潜入越南南方的西宁省。它是由数千里曲折蜿蜒的山路和丛林掩蔽的战争动脉。
说到这里,我想,许多人都会猜出来,对,它就是“胡志明小道”。
越南抗美救国期间,由越共领导的北方武装力量为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打击美国侵略者和南越的傀儡军队,曾在老挝和柬埔寨境内的丛林中开辟了一条军用运输线。它穿过茂盛了热带雨林,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
在越南战争期间,“胡志明小道”成为胡志明部队秘密支援南方游击队作战的最重要通道,号称“北约生命线”。对侵越美军乃至国际上的许多军事专家,这条补给线是一个无法用正常观念解释的“战场之谜”,美军称其为“大动脉”。
事实上,美军一直没有搞清“胡志明小道”到底有多少条路。军事历史学家普拉多斯分析说,“胡志明小道”应该有5条主路、29条支路,还有捷径和“旁门左道”,总长近2万公里。
尽管胡志明本人已于l969年9月4日去世,但以他名字命名的这些小道仍然是供应北越军队物资的命脉,也是最令美军尴尬和头痛的秘密通道。美国侵略者无法容忍源源不断的物资通过“胡志明小道”运往越南太平党人的手中。而1965年,陷入越南战争中的美国军队伤亡人数已攀升为7200多人。美国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切断“胡志明小道”是唯一办法。为此,尼克松曾经以对国内封锁消息为代价用B一52型轰炸机对这些小道进行了长达一年多共3630多次的轰炸,但最终还是不能奏效,反而弄得自己狼狈不堪。五角大楼也曾经用计算机系统研究了整个胡志明小道的网状构成,包括每个交叉路口和溪谷,他们使用了当时所有可以使用的高科技手段:空投特种部队,向美军基地提供交通运输情况,指示轰炸目标;在交通线上设置地雷,还有人迹嗅探器、声音传感器;为了毁灭丛林植被,还大量地喷洒化学脱叶剂,但是“胡志明小道”不但照样畅通无阻,运输量还越来越大。
西方的军事家之所以对于“胡志明小道”感到迷惑不解,是因为他们不大相信“战争的决定因素在人,而不在物”的道理,更不能理解人民战争(越南称之为“民众战争”)的伟力。美国军事家一直以来对西方军事家如拿破仑等的军事思想深入研究,而对东方的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却知之甚少。对于人民战争几乎是一无所知。所以,美军用尽一切方法切断“胡志明小道”,但他们怎么也无法想象上至七十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儿童,还有身背婴儿的妇女,可以用小推车甚至是自行车在完全无路可走的原始森林中运送弹药粮草。任何一个城市居民或农村小童,都可能是越共的谍报员,美军的现代化通讯侦察器材成了摆设。
l966年,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对空袭越南北方失去信心。“滚雷战役”结束后,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麦克诺顿建议,在越南中部狭窄之处建立一条东西向的高技术隔离带,以隔断“胡志明小道”的使用。其中,老挝隔离段宽约l6公里,将投放各种先进的传感器,随时监视卡车等车辆的行驶。
1966年9月,麦克纳马拉下令实施这项工程。由于胡志明部队强大的反击,越南段的工程最后不得不取消。美军只好在老挝境内修建隔离带。老挝隔离带修好后,美军战机和地面特种小组投放了2万多个震动和音响传感器。只要胡志明部队车队经过,传感器马上就会记录其方向和速度等数据,自动发送信号,美机随即进行追杀。
美军在泰国建立了代号为“阿尔法特混部队”的渗透监视中心,负责传感器信号接收和处理。11月,美军派出Ec—12l电子侦察机进行空中信号接收并转发渗透监视中心。传感器的作战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然而,传感器电池只能使用几周,就必须更换。为此,美军不得不经常投放新的传感器。六十年代畅销书《南方来信》中,生动记录了这些事实。所以,早在1970年3月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就不得不承认,美军针对“特殊通道”老挝段的绞杀战是失败的。
越南战争也生动地验证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充分证明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及“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人民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1965年10月,中国支援部队进入越南北方之后,越军就腾出手把大批作战部队输送到南方,并且组织数十万民工扩展“胡志明小道”和执行支援南方的运输任务。逐步把开始只能人背肩扛的羊肠小道建成可以通过重武器的战略交通网。中国人为越南人民当时进行的抗美救国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大量的物资和后勤支援,还构建了越南、老挝北部的主要道路系统,今天在地图上还可以看见,正是这个道路系统,像一个巨大的漏斗连接着著名的“胡志明小道”,把源源不绝的战争物资输向越南南方。
1964年法国《人道报》记者威尔弗雷德·贝却敌走这条小道,他从17度线动身南行,到达西贡用了整整六个月的时间,几年之后,同是这条小道,用六个星期就可以走完。
2。印巴战争之谜
蒙巴顿方案划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任期為1947年到1964年
印巴战争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白l947年分治以来发生的三次战争。
第一、第二次印巴战争是因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而发生的。克什米尔,又名查漠和克什米尔,面积2l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居民中70%是穆斯林,20%信印度教。l947年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规定: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域应划归巴基斯坦,但同时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者保持中立。巴基斯坦主张克什米尔归属应按投票原则,由克什米尔人民自决。而印度利用在分治时控制的克什米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克什米尔归属印度,1947年l0月印巴双方为此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1948年8月联合国印巴问题委员会通过了分段解决印巴克什米尔纠纷问题决议。1949年1月5日该委员会又通过了公民投票问题的决议。次日印巴双方根据决议实行停火。7月印巴双方关于停火线问题达成协议,停火线是按照当时实际兵力部署来划分,印度占全面积的3/5,人口约占3/4,巴基斯坦控制的地区约占全面积的2/5,人口约占1/4。随后印度在其辖区内建立了克什米尔邦,巴基斯坦则在其控制区内建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1953年8月17日~20日,印巴政府总理在新德里举行会谈,会后发表联合公报,公报表示克什米尔争端应遵照该邦人民的意愿加以解决,而确定人民愿望的最实际办法是举行公正无私的公民投票。印巴双方于1959年10月~1960年1月、1960年底至1963年5月进行过多次磋商,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并未解决,1965年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形势又趋紧张,9月6日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印军越过边境线进攻巴基斯坦。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印巴冲突问题,要求双方停火。9月22日印巴宣布停火,印度将军队撤出巴基斯坦。
1966年1月4日~10日印巴政府首脑在塔什干举行会晤,签署了《塔什千宣言》,宣告第二次印巴战争的结束,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并未解决。
第三次印巴战争是因东巴基斯坦问题而爆发。l947年印巴分治时,巴基斯坦由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两部分组成,中间隔着印度,相距很远。东巴原为印度孟加拉省的一部分。20多年来,巴基斯坦军队、政府成员大多是西巴人,引起东巴人的不满。1966年成立了以拉赫曼为主席的人民联盟要求巴基斯坦实行联邦制,东巴享受“充分自治”和经济独立,1970年12月7日,巴基斯坦举行全国大选,人民联盟获得了国民议会中的多数席位。1971年2月21日拉赫曼与总统叶海亚举行会谈,要求东巴“充分自治”,遭到拒绝。3月6日拉赫曼宣布接管东巴全部行政权力。3月25日叶海亚总统颁布军事管制条例,逮捕拉赫曼等人民联盟的主要成员,激起了东巴人民的强烈反对,大批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逃往印度。动荡的巴基斯坦局势为印度干涉巴基斯坦国内事务提供了机会。3月31日印度议会通过支持东巴分裂分子的决议,印度政府以所谓“东巴难民问题”为入侵巴基斯坦寻找借口。自1971年4月起印度武装部队不断侵入巴基斯坦、袭击边防哨所,且侵犯巴领空。11月21日印军对东巴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12月3日,印军又向西巴发动进攻。l2月16日印军攻占达卡。东巴基斯坦全军覆灭,次日印度总理英·甘地宣布西线印军将于l7日22点30分停火。第二天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宣布接受印度停火建议,并命令巴军停火。l2月20日布托替代叶海亚就任总统和军事管制首席执行官,随后宣布将同东巴基斯坦真正的领导人举行会谈。1972年1月3日布托宣布无条件释放拉赫曼,1月10日拉赫曼回到达卡,正式成立孟加拉国,从此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为独立的国家,拉赫曼成为该国的第一位总统。
岁月悠悠,1971年的印巴战争已经过去近35年之久了。那次战争虽然已经从许多人的记忆中渐渐淡忘,然而,许多疑问仍在一些专家人员的脑海里萦绕。
史学界,争论最激烈的要数第三次印巴战争开始的时间问题。第三次印巴战争是一次海陆空三军作战的立体化战争,然而,战争究竟从哪天算起,印度和巴基斯坦各执一词。
印度方面认为,,1971年12月3日天一黑,巴基斯坦军队就对印度西部的军用机场发动了先发制人的空中打击,因此,战争应该从这天开始算起。然而,巴基斯坦方面认为,印度军队早在11月21日就向杰索尔的巴军阵地发动了袭击,因此,第3次印巴战争应从l1月21日算起。
印度专家乔希在研究中发现,印度所说的12月3日为战争开始日的情况是不准确的。其实,印度海军早在12月3日前就为大规模作战进行准备了。12月1日夜,印度海军唯一的“维克兰特”航母作战群突然接到密令,要求开赴吉大港准备作战。经过一番准备,这支航母作战群于12月2日晚10时开始向巴基斯坦军事目标秘密靠近。这个时候,巴基斯坦航空兵还没有开始对印军实施空中打击。
印军航母作战群经过巧妙的伪装,于12月3日晚顺利抵达离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只有210海里的水域,开始为大规模偷袭之战作准备。12月4日凌晨2时,天空还是灰蒙蒙的,印军航母作战群终于拉开了大规模军事作战的序幕。
乔希还发现,印度陆军早在12月3日前就已开始大规模作战了。在东巴(现为孟加拉国),战火于11月初就开始燃起,于11月中旬开始扩大到东巴更多的地方。12月4日,印军开始了猛攻。在猛攻正式开始前,印度陆军已在作战中阵亡了大约600名陆军官兵。
看来,要想确定第三次印巴战争开始的时间问题,历史学家还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3。英国潜水员克拉布是怎样失踪的
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任期1963年11月22日?–?1969年1月20日
1956年4月,前苏联太平党第一书记尼赫鲁晓夫由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陪同,出访英国。18日早晨,赫鲁晓夫乘坐的轻型巡洋舰“奥尔忠尼启则”号在两艘苏联驱逐舰的护卫下,驶进了朴次茅斯港。第二天早晨七点半左右,一个穿着闪闪发光的橡皮潜水衣的潜水员在两艘苏联驱逐舰之间冒出了水面,他脸朝上,在水面上像软木塞那样漂浮了大约一分钟,然后他把脚上长长的橡皮蛙蹼用力一蹬,就像一只墨鱼那样消失在水中。
这一切都没有逃过苏联军舰上监视哨警惕的目光。第二天,苏联舰队司令科特夫大将在军官俱乐部会晤英国朴次茅斯军港司令伯内特少将,就苏联军舰附近水域出现潜水员一事提出了非正式抗议。伯内特少将否认当时在苏联军舰附近有英国海军潜水员活动。他甚至告诉科特夫,设在距离“奥尔忠尼启则”号450米处的英国海军船只“弗农”号上的潜水学校那时正放假。那时,伯内特似乎确实不知道这件事。
不久,莫斯科和伦敦之间频繁地就这一事件交换措辞微妙的外交函件。世界舆论为此哗然,西方报刊竞相报道,纷纷揣测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英国政府对此感到十分沮丧,严令知情者遵守《政府机密保护法》,保持缄默。尽管如此,有关这一事件的细节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泄漏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