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草之心
惠施做了梁国的相爷,非常务实,办事认真,一丝不苟,很瞧不起庄子那一套一套空洞玄虚的大道理。
一天,惠施将庄子请到自己府上,对庄子说:“国君赐给我大葫芦种子。我种在后院内结了一个大葫芦。后找人加工成为一个大容器,体积足有五十斗。想用来装水,担心容器底部薄了不坚固,承受不了自己的重量,容易破碎。纵剖成瓢吧,又嫌大了些。能说这葫芦不够大吗?当然不能!然而大而无用呀!不中用的东西,于是干脆将其摔破了事。
庄子回答说:既然是大葫芦,容量那么大,您为什么不做成大腰舟,去漂游江海湖泊,倒去担心其大而无用呢?看来您老还是有蓬草之心呀!
寓言中来:惠施是借大葫芦嘲笑庄子只尚空谈而不切实际。但他的说法有失偏颇,因为庄子宣扬自己的理论,对社会也是有实际价值的。庄子反嘲惠施头脑僵化,不知变通。他的说法也有道理,但有一个破绽:试想,大葫芦盛水都不行,怎么载人浮游江海呢?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百丈在继承了师父的道统,制定了“百丈清规”,强调禅师一定要劳作,自己养活自己。他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了这样的清规,并且总是亲自实践带头劳动,让弟子谨记。就这样,他活了一生,劳作了一生。
94岁时,他已经只能在田地里做一些轻活了,仍然坚持劳作。弟子们看着白须飘飘的老师如此辛劳,都不忍心。但他们又不敢再劝老师,因为以前弟子劝的时候被他狠狠地斥责和痛打了一顿,看着老师还依然故我。徒弟商量好,将老师的工具藏起来。
第二天,他们若无其事地劳作去了,发现老师果然没有来干活,很是高兴。吃饭的时候,师徒围坐在桌子前,准备吃饭。这时,百丈怀海突然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我又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说着竟离开了,饭也不吃。
两天过去了,在弟子的多次劝说下,他还是不吃饭,只是看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条幅。弟子们没办法就将他的工具恭恭敬敬地送到他的面前。百丈开怀大笑,又开始劳作,也就不再绝食。从此,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就成了禅的原则。
寓言中来: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也是幸福的。养成了热爱劳动、靠劳动养活自己的习惯,一生的幸福就有保障了。
支公好鹤
支公喜欢鹤,他居住在剡溪以东的伯山。
有人送给他两只鹤。不久后,两只鹤翅膀长长了,想要飞翔,支公怕它们飞走,就剪去了它们翅上的羽毛。两只鹤扇动翅膀却不能飞翔。于是都扭转了头,低垂着尾巴,看上去好像十分沮丧的样子。
支公说:“既然它们有飞上云霄的心愿,又怎么肯被人养在身边玩耍呢?”于是对双鹤精心饲养,等它们的羽毛重新长成后,就放它们飞走了。
寓言中来:支公让鹤回复它们自然的天性,真可以算是懂得生命,懂得享受,懂得幸福的真谛。
人生如白云野鹤
唐代太守李翱听说药山禅师的大名,就想见一见他的庐山真面目。李翱四处寻访、跋山涉水终于在一棵松树下见到了药山禅师。
李翱恭恭敬敬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没想到药山眼睛没有离开手中的经卷,对他总是不理不睬。一向位高权重的李翱怎么能够忍受这种怠慢,于是打算拂袖而去:“见面不如闻名。”
这时药山不紧不慢地开口了:“为什么你宁可相信别人的传说而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呢?”
李翱悚然回头,拜问:“请问什么是最根本的道理?”
药山禅师指一指天,再指一指地,然后问李翱:“明白了吗?”
李翱老实回答:“不明白。”
药山提示他:“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如今才明白,激动之下写道:证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
寓言中来:云本来就在青天,难道还需要别人提示才明白?药山实际上是提示李翱,只要保持像白云一样自如自在的境界,何处不能自由,何处不是解脱呢?
做人的境界
唐朝时,偏远的广东南海有个贫穷的年轻人,以砍柴为生。有一天当他去一个富人家卖柴的时候,听到主人在诵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听之下,这个年轻人似有所悟,就问主人从哪里能得到进一步开示。
“在湖北黄梅,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正在讲解佛法。他对《金刚经》的理解是最深刻的,你去他那里学习吧!”这位富人资助了他一些银两,这位年轻人就上路了。
来到黄梅,弘忍问道:“你来做什么?”
“我来求得到无上智能。”
“看你来自偏远的不毛之地,又没有文化,你能懂什么叫智能?”弘忍不客气地拒绝了他。
但慧能不为所动:“人有南北之分,但是人本有的智能难道也有南北之分吗?”
弘忍意识到这是个不同寻常的年轻人,但他没有表现出对他的偏爱:“哦,你就到后院去干点杂活吧。”
慧能在后院为寺庙劳作多年,一直没有机会去前院听老师讲课,不过他对内心疑惑的参究却片刻没有停止。有一天他忽然有所领悟,于是请一位施主帮忙:“我也有一个偈子,能不能麻烦您帮我写一下?”
施主说:“别开玩笑了,你连字都不认识,还写什么偈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