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和蚂蚁
在一棵干枯的松树上住着一只蜗牛,这只蜗牛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棵树。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蜗牛小心翼翼地伸出头来看了看,慢吞吞地下到地上来,把一节身子从硬壳里伸到外面懒洋洋地晒太阳。
这时,蚂蚁正在紧张地劳动,一队接着一队急速地从蜗牛身边走过。看见蚂蚁在阳光下愉快劳动的样子,蜗牛不觉有些羡慕起来,于是,放开嗓门对蚂蚁说:“喂,朋友!看见你们这样,我多高兴啊!真羡慕你们啊!”
一只蚂蚁听到了,在蜗牛身旁停下来,仰着头对蜗牛说:“来,朋友,咱们一起干活吧!”
蜗牛听了,不由自主地把头往回缩了一下,有点惊惶地说:“不,你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干,我不能跟你们一起走的。”
蚂蚁奇怪地问:“为什么啊?走不动吗?”
蜗牛回头看看松树,犹豫了半天,吞吞吐吐地说:“离家远了,要是天热了怎么办呢?要是下雨了怎么办啊?”
蚂蚁听了,没好气地说:“要是这样,那你就躲到你的那个硬屋里好好睡觉吧!”说完,匆匆追赶自己的同伴去了。
对蚂蚁的话,蜗牛倒也不怎么在乎。不过,蜗牛实在想到远处看看,想的心都要跳出来了。经过一番考虑之后,蜗牛终于大着胆子把自己的另一节身子也从硬壳里伸了出来。正在这时,一阵微风吃过,几根松针落在地上,发出轻微的响声。蜗牛吓得像遭遇了雷击一样,一下子就把整个身子缩回硬壳里去了。
过了好久,蜗牛才战战兢兢地把头伸到外面来看,外面仍然像先前一样的晴朗和宁静,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只是蚂蚁已经走到很远的地方去了,看不见了。
蜗牛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说:“唉!我真羡慕你们啊!可惜我追赶不上你们了。”说完,依旧照着老样子,过着自己的日子去了。
寓言中来:理想是人们的目标和愿望,要想实现理想必须靠行动,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勇于奉献。如果像蜻蜓点水一样,一切都是浮浅和虚无的,最终你所得到的只不过是空中楼阁。
农夫与麦子
一次,有人问农夫是否种了麦子。
农夫回答:“没有,我担心天不下雨。”
那个人又问:“那你种了棉花吗?”
农夫说:“没有,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
于是那个人又问:“那你种了什么?”
农夫说:“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
寓言中来:一个不冒任何风险的人,只有什么也不做,就像那个农夫一样,到头来,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他们回避受苦和悲伤,但他们不能学习、改变、感受、成长、爱或生活。他们被自己的态度所捆绑,是丧失了自由的奴隶。
别让猫把麻雀吃掉
一个小男孩在外面玩耍时,发现了一个风吹落地的鸟巢里滚出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决定把它带回家喂养。
当他托着鸟巢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忽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于是,他轻轻地把小麻雀放在门口,急忙走进屋去请求妈妈。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终于破例答应了。
小男孩兴奋地跑到门口,不料小麻雀已经不见了,他看见一只黑猫正在意犹未尽地舔着嘴巴。小男孩为此伤心了很久。但从此他也记住了一个教训: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情,决不可优柔寡断。这个小男孩长大后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就是华裔电脑名人——王安博士。
寓言中来: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犹豫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同样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遇。不要犹豫,大胆去做,别怕犯错?相对于成功而言,不敢去做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错误。
褡裢
有一天,神王朱庇特说:“所有动物听旨,如果谁对自己相貌形体有意见,今天可以提出来,我将想办法给予修正。”神王对猴子说:“猴子过来,你先说,你与他们比,觉得谁最美,你满意你的形象吗?”
猴子回答说:“我的四肢完美,相貌至今也无可挑剔,十分地满意。比较而言,我的熊老弟长相粗笨,它若相信我的话,这辈子恐怕是不愿看见自己的模样了。”
这时,熊蹒跚地走上前来,大伙以为它会承认自己相貌不扬,谁知它却吹嘘自己外表,同时又在评论大象,说是尾巴太短,耳朵又太大,身体蠢笨得简直没有美感可言。
老实的大象听了此番话,言辞恳切地回答:“以我的审美观来看问题,海中的鲸要比我肥胖多了。”
这时细小的蚂蚁抢着说:“微生物是那么的小,和它们比,我可是一个巨人。”
这些动物在宫中互相指责,却没有一个肯说自己的不是之处,神王朱庇特只好挥手让它们退下。
正像这些动物一样,我们人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加突出,看别人的表现,鸡蛋里能挑出骨头;看自己则是再丑也是自己的孩子好。我们容忍自己却不会宽容别人,就像戴上了一副变色镜。好比万能的造物主给我们每人做了个装东西的褡裢,古往今来,人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缺点藏在褡裢后面的口袋里,而把前面的口袋留着装别人的缺点。
寓言中来:有缺点并不是坏事,它是通向更高层次的阶梯,只有承认这点不足,才能弥补不足,才能提高自己。所以,缺点就是希望,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点,你将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两人一心
越国人甲父史和公石师各有所长。甲父史善于计谋,但处事很不果断;公石师处事果断,却缺少心计,常犯疏忽大意的错误。因为这两个人交情很好,所以他们经常取长补短,合谋共事。他们虽然是两个人,但好像有一条心。这两个人无论一起去干什么,总是心想事成。
后来,他们在一些小事上发生了冲突,吵完架后就分了手。当他们各行其是的时候,都在自己的政务中屡获败绩。
一个叫密须奋的人对此感到十分痛心。他哭着规劝两人说:“你们听说过海里的水母没有?它没有眼睛,靠虾来带路,而虾则分享着水母的食物。这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我们再看一看琐(王吉)吧!它是一种带有螺壳的共栖动物,寄生蟹把它的腹部当作巢穴。琐(王吉)饥饿了,靠螃蟹出去觅食。螃蟹回来以后,琐(王吉)因吃到了食物而饱,螃蟹因有了巢穴而安。这是又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例子。让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不知你们听说过蟨(jue)鼠没有。它前足短,善求食而不善行。可是卭(qiong)卭岠(ju)虚则四足高、善走路而不善求食。平时卭卭岠虚靠蟨鼠提供的甘草生活;一旦遭遇劫难,卭卭岠虚则背着蟨鼠逃跑。它们也是互相依赖的。恐怕你们还没有见过双方不能分开的另一典型例子,那就是西域的二头鸟。这种鸟有两个头共长在一个身子上,但是彼此妒忌、互不兼容。两个鸟头饥饿起来互相啄咬,其中的一个睡着了,另一个就往它嘴里塞毒草。如果睡梦中的鸟头咽下了毒草,两个鸟头就会一起死去。它们谁也不能从分裂中得到好处。下面我再举一个人类的例子。北方有一种肩并肩长在一起的‘比肩人’。他们轮流着吃喝、交替着看东西,死一个则全死,同样是二者不可分离。现在你们两人与这种‘比肩人’非常相似。你们和‘比肩人’的区别仅仅在于,‘比肩人’是通过形体,而你们是通过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既然你们独自处事时连连失败,为什么还不和好呢?”
甲父史和公石师听了密须奋的劝解,对视着会意地说:“要不是密须奋这番道理讲得好,我们还会单枪匹马受更多的挫折!”于是,两人言归于好,重新在一起合作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