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能留住的,不是玉颊红唇,而是涌动于心中的美德。内心的美比外在的美更为重要。外表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
高贵心灵
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长年累月打扫街道,十分勤劳。
她的衣服很肮脏,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着鼻子走过。
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她的精神。城内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行为,为什么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她很讨厌吗?”
佛陀回答说:“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勤奋,做事负责,她有什么理由让你们讨厌呢?”
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
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于改善呀!”
城内的人知道错了,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寓言中来:人的高贵,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心灵的高贵。地位崇高而内心卑污的人,远远没有地位低微而心灵高洁的人高贵。
秦西巴择师
一次,鲁国国君孟孙带随从进山打猎,臣子秦西巴跟随左右。打猎途中,孟孙活捉了一只可爱的小鹿,他非常高兴,便下令让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宫中,以供日后玩赏。
秦西巴在回宫的路上,突然发现一只大鹿紧跟在后,不停地哀号。那只大鹿一号叫,这里小鹿便应和,那叫声十分凄惨。秦西巴明白了,这是一对母子,他觉得心中实在不忍,于是便把小鹿放在地上。那母鹿不顾秦西巴站在旁边对自己有什么危险,一下冲到小鹿身边,舔了舔小鹿的嘴,两只鹿便撒腿跑进林子里,眨眼就看不见了。
孟孙打猎归来,秦西巴对他说放走了小鹿,孟孙一下子火冒三丈,打猎回来的余兴一下子全没有了,他气得将秦西巴赶出了宫门。
过了一年,孟孙的儿子到了念书的年龄,孟孙要为儿子找一位好老师。许多臣子都来向孟孙推荐老师,孟孙一一接见这些人,但他总觉得不是十分满意。正当孟孙闷闷不乐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赶出宫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开朗,立即命人去寻找秦西巴,并把他请回宫来,拜他为太子老师。
左右臣下对孟孙的做法很不理解,他们问道:“秦西巴当年自作主张,放走了大王所钟爱的鹿,他对您是有罪的,您现在反而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孟孙笑了笑说:“秦西巴不但学问好,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一只小鹿都生怜悯之心,宁可自己获罪也不愿伤害动物的母子之情,现在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可以放心了。”
寓言中来:看一个人是否善良,从小事即可得知,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心底善良的好人。请一个人作老师,当然人品是第一位的,秦西巴之所以能被国君孟孙选中太子老师,不就是因为他有一颗仁慈的心吗?
好品德是无敌之箭
古代有一个擅长射箭的人名叫甘蝇,他弓箭一搭,走兽就趴下一动不动了,飞鸟就掉下来了。有一个人叫飞卫的人,听说这件事后,来向甘蝇学习射箭。经过学习之后,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飞卫回到家后,善射的名声逐渐远扬。
有一个叫纪昌的人,慕名来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便要他先学会不眨眼。于是,纪昌回到家中,睡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眼睛盯着来来往往的梭子。经过两年之后,即使锥尖刺着他的睫毛,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纪昌心想,这应该是学成了,就去向飞卫报告。谁知飞卫摇头道:“光学会不眨眼还不行,还要学会看才行。看小东西好像看大东西,看细微的东西好像看明显的东西,达到这样的水平后再来告诉我。”
于是,纪昌又回到家中,用一根长头发系一只虱子悬在窗下,天天练习看虱子。十天之后,虱子逐渐变大。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大得好像是个车轮了。再看别的东西,很细小的看上去都有山岳大。于是纪昌用弓和箭来射那只虱子,一箭就穿透了虱子的中心。
他又回来报告飞卫,飞卫高兴地说:“你已经把射技学到手了。”
纪昌已经把射艺学到手后,为了独步天下,决定杀掉飞卫。有一次,他们两人在野外相遇,纪昌便搭箭射向飞卫。飞卫也搭箭还击,两人的箭都在飞行中相碰,最后掉在地上。
飞卫的箭射完之后,纪昌还剩下最后一支。纪昌把这支箭射出之后,飞卫面对飞来的箭,不慌不忙,捡起一根小草,用草尖把箭杆拨落了。纪昌这才知道老师的射艺比自己不知道强多少倍,于是流泪跪拜,请求飞卫饶恕自己。飞卫也跪下,放声大哭。从此,二人以父子关系相处,互相结盟,发誓永远友好下去。
寓言中来:真正的强者,靠超越对手证明自己;只有无耻的人才靠消灭对手来证明自己。纪昌的做法很无耻,但他知途迷返的行为,却值得肯定。
眼见未必属实
一次,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来到陈国和蔡国交界之处,带的干粮全吃完了。老师和学生几天都没吃上一顿饭,甚至连野菜汤也喝不上,大家饿得东倒西歪,寸步难行,只好白天躺在地上睡觉,以保存体力。
孔子的学生颜回,看见大家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就一个人暗暗地到一个村子里去讨米。
他把米带回来后,就点火给老师和同学们煮饭。等到饭差不多快要煮熟的时候,坐在远处的孔子看到,颜回伸手从锅里抓起一把饭放到嘴里吃了。
孔子假装没看见,心里却想:“颜回怎么能这样呢,饭还没熟呢,他怎么先偷偷地吃起来了,他应该不是这样的人呀!”在孔子心目中,颜回是个好学生,平素很受孔子的器重。正因为如此,颜回的行为才会令孔子有些失望。
过了一阵后,饭煮熟了。颜回首先给老师盛了一碗饭,请老师吃。孔子站起来,说:“刚才我梦见了我死去的父亲,这碗饭如果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我的父亲。”
孔子的话中有话,但颜回心里很坦然,没有做什么亏心事,自然没有听出老师弦外之音。他见老师对他的父亲这样虔诚,急忙阻拦道:“老师,这可不行。刚才我烧饭时,没注意,有炉灰掉进锅里,我觉得把弄脏了的饭扔掉,太可惜了,要是让老师和同学吃了,也不好。因而,我就把它抓起来吃了。这锅饭不干净,不能用它祭奠您的令尊大人!”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他对刚才误解颜回感到十分不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对学生们说:“同学们,颜回把不干净的饭吃了,我却以为……我一直认为,凡是亲眼所见,就可以坚信不疑,看来光凭眼睛看到,还不能完全相信。假如是单凭主观臆测,更是容易弄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