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上下五千年讲故事 > 第二十一章 当领导的学问(第2页)

第二十一章 当领导的学问(第2页)

孔子停修中都县衙

孔子自到中都,不到三五天就下乡察看,每到一地就和老农促膝长谈,了解民情。

一天,他来到汶山下的平原大地。见农夫们挥汗如雨,尽力收割,那运送麦秸的车辆在牛拉马拖来往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与庄稼人的欢歌笑语融汇一片,成了一支大自然的美妙乐曲,在孔子心中,这支乐抽比那听起来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更加甜蜜,他心情格外舒畅,不时还吟唱几句。

孔子感叹地说:“中都的百姓性情耿直,民情纯朴。我来此半年多来,见他们都能安分守己,勤劳俭朴,真有不容易呀!”

子路说:“这应该是先生半年多来行仁德的效果吧!”

子路说:“请问先生,我们下一步往哪里去?”孔子说:“我们不到哪里去了,回中都城去,你看农夫们如此忙碌,这是一个抢收抢种的季节,再去他乡,老百姓又要停工接待我们,我们还是回去吧!”

子路交待驾车者催鞭返回县衙。车子回到中都县衙前,只见有百来人聚在那里。子路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立即下车问询问。

原来曾点按孔子原先的意图想把县衙修理一下,于是趁这大好天气,征调了这些工匠、农夫前来动工。子路将情况告知孔子,孔子即站到人群中去,指着一位农夫说:“你的麦子收割了吗?”

农夫回答说:“尚未收割。”

孔子指着另一位农夫问:“你家的豆子种下去了没有?”

农夫答:“正等待播种!”

孔子又问另一工匠:“你家的麦子收割没有?”

工匠回答:“还没有收割!”

孔子又对大家说:“既然麦子没有收,豆子没有种,倘若天下大雨,那你们的麦子;中走了,豆子又不能按时播种下去,你们吃什么呀?”’

孔子又问弟子:“要这么多人何用?”

曾点说:“一部分人上山伐木,一部分人和泥筑墙,工匠们赶制梁柱,争取尽快修整完毕。”

孔子说:“这百来十人都因为县衙修建而不能收割耕种,一旦大雨,他们一年的收获就将全毁,下一年就会断粮,使用百姓们服役,需得看个时候,不为百姓们着想,何能为官呢?”

于是让农民各自回家去忙田里的农活去了。

滴水感悟

孔子弘扬“仁爱”,目的是为了让百姓的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打搅百姓的生活。从他停下中都县衙这件事来看,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言行一致,十分可贵。

“土地庙的老鼠”

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子:“依你看,治理一个国家,首先要除掉的最大祸患是什么?”

晏子沉思片刻后,回答说:“我想,应该是土地庙里的老鼠。”

齐景公不解地问:“此话怎讲?”

于是,晏子就不紧不慢地仔细道来:土地庙是人们用来供奉土地神的场所。为了祈求神灵保佑人间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人们在修建土地庙时十分虔诚和卖力,他们首先在四周用许多木条编成一座围墙,并且盖上屋顶,然后抹上黄泥,使其牢固保暖,不怕风吹雨打。

谁知早已被人们追打得无处藏身的老鼠发现了这一处所之后,竟成群结伙地搬进了土地庙来安营扎寨。它们在庙内打洞做窝,繁衍后代,还要偷吃人们用来祭祀土地神的各种供品,直闹得四邻八舍不得安宁。

人们恨透了这帮害人的老鼠,总想除掉它们,但又苦于找不到一种恰当的方法。用烟火去熏老鼠洞吧,人们害怕会因此引燃了四面筑墙的木条,这将使土地庙化成一片灰烬;用水去淹灌老鼠洞吧,又怕浸脱了涂在墙上的黄泥巴,从而使庙墙坍塌;由于顾虑太多,左右为难,所以土地庙里的老鼠不仅没能消灭,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猖狂。

说到这里,晏子打量了一下齐景公的脸色,只见他正在洗耳恭听,若有所思。

于是,晏子乘机将话锋一转,直言道:“其实,一个国家也会有这样害人的老鼠,他们就是那些国君所亲信的小人!这些小人对国君刻意逢迎,报喜不报忧,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庇护;而他们对待臣民百姓的态度,则是欺压盘剥,无恶不作,仗势横行,不可一世。老百姓对这帮害人虫敢怒而不敢言,因为在他们的背后有国君这项保护伞啊!所以,我认为,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就要国君下决心,亲手除掉这些土地庙里的老鼠!”

滴水感悟

有些地方的坏人坏事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打击和遏制,就需要仔细查一查他们背后依靠的是什么。必须先打掉他们靠山,坏人坏事才能真正遏制。

办实事,不浮夸

有一次,张释之随从汉文帝到上林苑游览。上林苑是专门供皇帝游玩和打猎的地方,里面有许多亭台楼阁、奇花异草,还有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汉文帝玩得很高兴,不知不觉来到了养老虎的地方。

老虎是百兽之王,汉文帝很想知道上林苑中有多少只老虎,就问随从的上林令,上林令支支吾吾,东张西望,急得满头大汗,就是回答不上来。汉文帝很不高兴,又问整个上林苑登记在册的禽兽有多少,上林令还是回答不出来。正在这个时候,管理老虎圈的啬夫代替上林令回答了汉文帝的询问。他不仅把老虎的数目说得一清二楚,而且还给汉文帝讲了一些老虎和其他禽兽的生活习性。

汉文帝听了非常高兴,觉得这个小官很有水平,一个朝廷的官吏应当这样应对如流。上林令对自己管理下的上林苑有多少禽兽都不知道,真是不称职。于是就命令张释之去任命那位小官做上林令。

随便就让小啬夫做上林令,这样做显然不合理。如果皇帝一时兴起喜欢谁就提拔谁,不喜欢谁就撤谁的官,那可就乱套了。

张释之想到这些,就决定劝汉文帝改变主张。

他上前对汉文帝说:“皇上觉得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