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青少年,生活的环境胜过以往任何年代,从小受到父母呵护,却没有经历过生活坎坷,这就难免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凡事只要自己开心就行,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是,假如你想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话,一定要做大家开心的事,这样,你的事业才会广泛地得到人们的支持与帮助。如何“得民心”,从来是有志者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历史上,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只要你善于学习,你做人做事的“功力”一定会突飞猛进。
国王的梦境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骄傲的国王。他决定为自己建造一幢宫殿,因此,对大臣们说:“到森林中去找最高的树。我要用它来建筑宫殿。”在森林深处,大臣们找到这样的树。这树很茂盛,四周都是些较小的树。那天晚上,他们向国王报告:“陛下,我们已找到你要的树。明天我们就到森林中去砍那棵大树。”
国王很高兴。那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大树中住着神灵,神灵出现在他面前。那神灵说:“国王,请不要摧毁我的住所。你如这么做,每砍一斧,我就痛苦,终会死亡。”
但国王回答:“你是林中最好的一棵。我必须用来建造皇宫。”
这神灵一直在恳求,但国王很坚决,说这树必须砍死。树神最后对他说:“好,你可以砍。但请你不要从树下面砍断,像一般的砍树一样。你可以命令你的人,先爬到树的最上面,逐渐往下一枝一枝砍,然后全树砍完。”
国王听到这种砍法,很惊奇,说:“如你刚才所说的,那不是比一次从树根处砍下更加痛苦吗?”
树神回答:“你说得不错。可是我必须为为森林中的其他生物着想。你知道我是棵很大的树。如果一次砍倒,四周围的小树将会压坏,很多小动物也会被杀死。很多小鸟和昆虫,都将失去住所。但你一块一块砍,对它们的损伤可以减少。”
国王这时醒过来。他想:“那树神宁肯挨数百次痛苦,却不要让小动物受苦。这树神多么勇敢和仁慈!我要砍树,只为我的享受和骄傲,我是一个多么自私的人呀。我要对他表示尊敬。”于是国王第二天去森林中,向这棵树献花致敬。从那天以后,他变成一位仁慈、公正的统治者。
滴水感悟
管理的真谛不是权力而是博爱。没有爱心的人,不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评判的标准
古时候,在现今山东省邹县一带曾有一个国名为邾的小国。这个国家的将士所穿的战袍,一直用帛为原料。
因为用帛缝制的战袍不结实,所以邾国有个名叫公息忌的臣属向邾君建议说:“做战袍还是以丝绳作原料为好,战袍耐用的关键之一在于缝制必须严实。虽然用帛缝制的战袍从外观上看也很严实,但是由于帛本身不大结实,我们只需稍用力气就可以把它撕开。如果我们先把丝绳织成布,再用丝绳布制作战袍,即使你用尽全身的力气去撕它,也不能把它撕破。”
邾君觉得公息忌的话很有道理,但是担心一时找不到这种原料,因此对公息忌说:“缝制战袍的人上哪儿去弄那么多的丝绳布呢?”
公息忌回答说:“只要说是国君想用丝绳布,老百姓还有生产不出来的道理吗?”
邾君看到改变邾国多年沿用的以帛做战袍的传统并不困难,于是说了一声:“好,就按你的想法去办吧!”随后邾君下令全国各地的官府立即督促工匠改用丝绳布做战袍。
公息忌知道邾君的政令很快就要在各地施行起来,所以叫自己家里的人动手去搓丝绳。那些因为公息忌在君王面前露了脸而妒忌他的人,看到公息忌家里的人又走在别人前面搓起丝绳来了,于是借故到处中伤他说:“公息忌之所以要大家用丝绳布制作战袍,原来是因为他家里的人都擅长制作丝绳的缘故!”
邾君听了这种说法以后很不高兴。他马上又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各地立即停止丝绳布的生产,还是按老规矩用帛做战袍。
滴水感悟
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否正确,不能以某个人的好恶为标准,而应该看一看它是否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先得民心
有一天,邹国的国君对孟子说:“长久以来,在我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令我害怕的事。我怕有一天,失去自己的天下,因此常常寝食难安。你能给我出一个解除忧愁的主意吗?”
孟子说:“商纣王失掉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众;失去了民众,是因为失去了民心。由此可以看到,欲得天下,先得民众;欲得民众,先得民心。”
国君问:“怎样才能得到民心呢?”
孟子说:“要想得到民心并不是难事,凡是民众想得到的,就千方百计地使他们得到;凡是民众憎恨的,就千方百计地为他们除掉。这些是正面的工作,必须经常做好。为深渊赶来鱼虾的是水獭,为丛林驱来鸟儿的是苍鹰,为周武王赶来民众的是商纣王。这些是反面镜子,也要经常照一照。”
滴水感悟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处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就是将自己融于群体之中,时刻想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而不是超然于群体之外,更不是高居于群体之上,这样就不难在群体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唐太宗虚心纳谏
唐太宗即位之初,上朝时威容严峻,咄咄逼人,臣僚们上书奏事时诚惶诚恐,顾虑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唐太宗再三号召臣僚们谏诤,但是群臣心有余悸,敢于当面批评唐太宗的人寥寥无几。
唐太宗很快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再上朝时,就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和颜悦色,虚心地听取臣下的意见。他诚恳地对大臣们说:“人要照自己的面孔,就需要有明镜;国君要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就必须有诤臣。如果国君自以为高明而拒绝批评,臣下一个个阿谀奉承,随声附和,那么国家就很容易招致灭亡。国家灭亡后,国君自然没有好下场,做臣子的又岂能保全?例如虞世基等谄媚隋炀帝以保富贵,结果隋朝灭亡,隋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也丧了命,我们都应该以此为戒。你们若发现我处理事情有不利于国家和百姓的地方,请一定要直接大胆地对我进行批评。”
唐太宗还多次向大臣们表示,臣下对他的批评,即使是“直言忤意”,也决不怪罪。大臣们见唐太宗语言谦恭,态度恳切,慢慢地也就敢于开口了。
唐太宗还用奖赏的办法鼓励臣下们直言谏诤。有一个名叫元律师的人犯了法,被唐太宗判为死罪。司法官员孙伏伽进谏说:“根据法令,元律师不该处死,陛下怎么可以滥加酷罚呢?”唐太宗听了,认为孙伏伽说得对,就赐给他兰陵公主园,价值百万钱。
有人说,孙伏伽所谏的是一件平常小事,奖赏太厚了。唐太宗却说:“朕自即位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谏诤,所以要特别给以重赏。”
这件事对臣僚们的鼓舞很大,从此之后,群臣争相进谏,而对那些上书劝谏有功的人,唐太宗则总是给予优厚的赏赐。
滴水感悟
乐于倾听不同意见,就能了解全部情况,做出英明决策;不愿意倾听不同意见,最后就只剩下自己的意见,难免干出蠢事来。
听信谗言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