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上下五千年讲故事 > 第九章 竞争的智慧(第2页)

第九章 竞争的智慧(第2页)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

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抵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之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四邻小国,归顺匈奴,反对汉朝。

班超决定联合于阗等国,首先平定东莎车。但是,班超掌握的兵力只有25000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只能智取。班超就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

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自己的不满言论,并制造打不赢龟兹、就要撤退的迹象,还特意让莎车俘虏听得清清楚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令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故作慌乱状,有意让俘虏趁机逃跑。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乱撤退的消息。

闻讯后,龟兹王大喜,误以为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便立即下令,兵分两路,趁机追杀逃敌。他也亲自率领精兵一万向西追杀班超。

班超胸有成竹,趁夜深天黑,撤退仅10里之地,部队就地埋伏。而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埋伏之地飞奔而过。

这时,班超立即集约部队,与事先约定好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人马尤如从天而降,莎车毫无准备,猝不及防,迅速被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来不及逃走,只得投降。

龟兹王气势汹汹地追赶了一夜,也未见班超部队的踪影,又得知莎车已经被击败,人马伤亡惨重,无可奈何,只有收拾残兵败将撤回龟兹。

滴水感悟

班超的获胜方法,在军事上叫做“诱敌深入”,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计谋。

制造假象

隋开皇四年冬,隋文帝杨坚命晋王杨广为统帅,大将贺若弼为行军总管,率军伐灭陈国。

隋军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出广陵、瓜州,云集到了江北。大将贺若弼一心想出奇制胜,便竭力掩盖隋军渡江的意图,以麻痹陈国军队。他先是组织隋军在沿江一带频繁调防,且每次调防都是张旗列队,虚张声势,同时又派一批批士兵沿江打猎,故意作出安营扎寨的姿态。

起初,陈军以为隋军马上就要进攻,急忙调兵遣将,准备应战。以后,看见隋军只是调来调去,并没有渡江的迹象,慢慢地也就习以为常,不那么在意了。再加上,贺若弼还把准备用来渡江的战船统统隐藏起来,只留下一些小船、破船摆在江边,更看不出隋军有立即渡江的意图,陈军也就更加松懈了戒备。

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第二年春天,贺若弼仔细观察陈军的阵势和情绪,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一声令下,突然挥师渡江。陈军疏于戒备,猝不及防,根本无法组织起有力的抵抗。隋军一举攻占了京口,生擒徐州刺史黄恪以下6000余人。随后隋军又乘胜进军陈国都城建康,最后灭掉了陈国。

滴水感悟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往往掉以轻心。这种现象既可能被别人利用,也可以用这种现象达到自己的目的。

两句话定胜负

五代时,后周世宗皇帝柴荣讨伐李守贞。久攻城池不下,周军驻在河中一年之久。

柴荣对此既气愤又着急,因为后方粮草虽还可供应一段时间,但已渐显匮乏的苗头。

前线向国中催促粮草,百姓们赋税增加,故而心怀怨恨。

如果放弃这场战争,就这样撤走军队,以前的损失不说,李守贞还会变得更加猖獗。

到底该怎么办呢?柴荣左右为难。一日,他登上高处遥望敌城,只见李守贞的军队守卫森严,旌旗蔽日,攻打了一年多,丝毫不见李守贞军队一点溃乱之象。柴荣心中恼羞成怒,恶狠狠地指着城中喊道:“城开之日必是全城人死亡之时。”

这句话恰好被李守贞的奸细听到了,就回去到处宣扬,全城百姓惶恐之下,更加支持李守贞抵御柴荣。

柴荣又进攻了两次,仍攻不下来。

他的幕僚对他说道:“皇上千万别急,援军已经赶到,攻下城池是肯定的事了,只不过早与迟罢了。”

柴荣待后备部队一到,便下令进攻,这次在东西两个城门同时投下重兵攻城,李守贞的军队明显快要支持不住了,旗帜已被攻上城的士兵砍倒了好几面。

柴荣正在高兴之际,突然看见一群百姓涌上城墙,把自己的士兵推下城来。

李守贞趁此机会,率领士兵反扑。

柴荣大怒,但又不忍心让自己的士兵伤亡太多,下令收兵。

回到帐中,众将都生气地说:“若不是有全城百姓帮忙,城早已攻破了。”

柴荣听到此,心里忽然一动,他暗暗想道:“李守贞从前对百姓一向很苛刻,可是百姓为何要帮他呢!莫非……”

他想起那天指城大怒所说的话来,于是便单人单骑奔上高处,又指着城中大喊道:“除了李守贞必须死之外,其他人一律免罪!”

这句话又在城中传开了。

柴荣再次指挥大军攻城。李守贞由于坚持了一年,兵力耗损殆尽,这次又没有了百姓的支持,城不久便被攻破。

滴水感悟

柴荣两句话,一句话把全城百姓变成了敌人;一句话把全城百姓变成了旁观者。好处坏处如此明显,可见说话真的很重要,不能乱说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