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小说网

苗疆小说网>老子智慧讲堂视频全集 > 第11章 沉静超然的良好心态(第3页)

第11章 沉静超然的良好心态(第3页)

1936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纽约举行。路易斯·福克斯的得分一路遥遥领先,只要再得几分便可稳拿冠军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一只苍蝇落在主球上,他挥手将苍蝇赶走。可是,当他俯身击球的时候,那只苍蝇又飞回到主球上,他在观众的笑声中再一次起身驱赶苍蝇。这只讨厌的苍蝇破坏了他的情绪。而且更为糟糕的是,苍蝇好像是有意跟他作对,他一回到球台,它就又飞回到主球上来,引得周围的观众哈哈大笑。

路易斯·福克斯的情绪恶劣到了极点,他终于失去了理智,愤怒的用球杆去击苍蝇,球杆碰到了主球,裁判判他击球,他因此丢去了一轮机会。路易斯·福克斯方寸大乱,连连失利,而他的对方约翰·迪瑞则愈战愈勇,终于赶上并超过了他,最后拿走了桂冠。

在危机发生的时刻,让自己保持头脑的清醒,才能在电光火石的瞬间看出对方的破绽或问题的要害,从而找出破解之法。

在英国伦敦的街头,一些青年男女穿着印有汉字“道”、“静”、“无事”、“无为”的服装,出街人市,视为时髦。

4.心地无私天地宽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第七章》

同理,有“道”的人把自身利益摆在最后,反而领先得到利益;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度外,反而得以保全自身性命。

老子认为,一个人没有私心,反而能成就大私。这里,老子用天道推演人道,他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并非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存在。圣人也一样,以公为先,所以生前身居高位,死后名垂千古,反而成就了大私。

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得老子“后而先、外而存”的神髓,他本人的经历也是由大公达至大私的范例。他推己及人、先人后己,深得部下拥戴,坐镇北部边陲十数年,令匈奴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一心公事,不念私利,以至朝中上下无不钦服,最后官居宰相。他这么无私,最后功名利禄样样不缺,不是成了大私吗?

有人会说:谁没有私心?难道大人物一心为公、一点私心杂念也没有吗?

应该注意到,老子提倡的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绝非只顾他人不顾自己,更不是只办公事不讲私利。连自己该得的那一份也不要,不是一个傻瓜吗?无论是耶稣、范仲淹,他们都没有拒绝当得之利。毕竟每个人都要吃饭、要生活嘛,而且要吃饱吃好,营养充足才有精力去办公事。完全轻视私利怎么能行呢?

无论私心或公心,每个人都会有,但有层次之分,就像读书有年级之分、下棋有段位之分一样。同样是读书,小学生怎么能跟大学生相提并论呢?同样的道理,人人有私心,境界却大不一样。有些人故意混淆概念,好像大家都自私,谁也不比谁高尚。但是,虽然大家都自私,也有公心,摆到一起比较一下,差得就太多了,有的是“国际名牌”,有的是“假冒伪劣”。

有的人在私利与公利明显发生冲突时,优先满足私利。这是人之常情。有的人就低一等,马路上的井盖要搬去卖钱,电杆上的电缆要割去卖钱。井盖并未妨碍他走路,电缆也没有绊他的脖子,为了一点点私利,竟不惜损害一大批人,境界明显差多了。还有的人,为了私利去杀人越货、坑蒙拐骗,境界更低了一层。

按照老子后而先的逻辑反面推断,私心越重的人,所失越大。事实也是如此,那些自私自利,“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必然很糟糕,朋友厌弃他,同事冷落他,甚至亲人也背离他。不管他在利益方面的收获大小,生活在一个冷冰冰的人际环境中,必然感到孤独、压抑,这已经是一大损失。至于那些为了私利违法乱纪的人,时时受到法律的威胁,甚至因此丧失自由和生命,损失就更大了。

一公则万事通,一私则万事闲。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完全抛弃私心,但应该把握一个原则:用正当手段实现私利,不取非分之得。

近代学者陈柱《老子集训》说:“圣人治国亦如此……喻如有宝器然,私于一家,则出于一家之外为失矣;私于一国,则出于一国之外为失矣;若私于天下,则将安所失乎?此圣人所以无私以成其私也。”

5.要敢于迈出第一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产生于每一捧泥土。千里远行,是从脚下的第一步走出来的。

智慧伟大的老子用这几句话对质量互变做了形象化表述,尤其强调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勉励人们干什么都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把远大理想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艰苦努力。只有量的积累突破度时,才能出现质的飞跃,才能升级递进。

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也就是说,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目标”这个“道”必不可少,但不能为了“道”而去论“道”。关键是行动。

有了想法,就赶快行动。不要等到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动手,到那个时候,可能为时已晚了。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别就在于,成功者愿意采取有目标的行动,不会只是空想。

人生的种种遗憾,常常是缺乏行动造成的。若不把握时机,即时行动,就无法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有个中年男子,20年前,他进入了银行工作,因薪水不错,所以很满意。但工作两三年后,因为银行工作缺乏弹性,他有了换工作岗位的念头。

偏巧这时,他结婚了,开始有生活压力。于是便想:“换工作后,未必能拿这么好的薪水,还是忍一忍吧,过几年再走也不迟!”

过了两年后,他了孩子,家庭花消更大了。他又告诉自己:“再熬几年吧,等孩子长大了,我再离开。”

10年后,孩子是长大了,但供孩子上学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时,他只好宽慰自己:“没关系,生活就是这样,等我退休了,一切都会转好的。”“为了这个家,我所有的梦想都快摧毁了。退休后,我至少不为工作烦心了,到那时,可以陪太太到处走走……”

退休之前的一天,他去逛商场,看到一套喜欢的西装,想买下它。但一看价钱,大吃一惊,居然要1600元。心想:“算了吧,反正家里还有西装,退休后何必穿得那么好呢?”于是,他继续逛街,又看到一件喜欢的纯羊毛背心,但售价是4300元。他随即转变念头:“冬天马上就要过去了,何必再浪费呢?”

生活中,许多人眼高手低,一心期望自己当上大老板,甚至轰轰烈烈地干成一番事业。这种画大饼式的空谈,又有什么用呢?心动不如行动!

有人说,天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早就想到了,可惜我没做。比如:“如果我几年前就开始那笔生意,早就发财了!”“如果我早一点向她求婚,她就不会变成别人的新娘。”有机会迟迟不见行动,事过境迁再来后悔,正是小人物的通病。

近百年来,清华大学可谓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清华精神”的核心是“务实”,清华人奉行的准则就是“行成于思,行胜于言”。当我们在评估自己的愿望时,务必要懂得活在当下,去做现在就能做的事。如果你只是个胸怀大志却无法立即行动的人,那么,你的理想充其量只是海市蜃楼。

宋人张泳说:“临事三难:能见,为一;见能行,为二;行必果决,为三。”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里,不努力去行动的人,就不会获得成功。就连凶猛的老虎要想捕捉一只弱小的兔子,也必须全力以赴地去行动,不行动、不努力,就捕捉不到兔子。

任何希望,任何计划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行动上。只有行动才能缩短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只有行动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做好每件事,既要心动,更要行动,只会感动羡慕,不去流汗行动,成功就是一句空话。

不要怕失败,从中国到美国的航班,飞机在99%的时间都会偏离预定的航道,但这些飞机大都会准时到达,就是因为他们会在行动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人生的旅程也是如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