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前他给大夫文种留下一封书信,劝他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长相是脖子长,嘴尖得像鸟,这样的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但却不可以与他同欢乐,你应该离他而去!”
文种于是托病不再上朝,但却没有听从范蠡的意见,离开越国。最终越王果然赐与文种一把宝剑,并且说:“你教给了我四种讨伐吴国的计谋,我只用了三种,还有第四种你到先王那里用吧!”文种无奈,只得自刎于家中。
而范蠡呢,泛舟过海来到齐国后,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作,从事商贸,没过多久,财产已经无法计数。齐国人都知道他的贤能,便要请他做丞相。范蠡却不肯,散尽财产,悄悄离去,来到陶地安居。陶地是天下的交通中心,贸易重地,他善于等待时机,贱买贵卖,每次只追求微薄的利润。没有多久,财产累计达到百万,富可敌国。他从商的19年中,他曾经“三掷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
再后来,范蠡将生意交给儿子,而自己每天与西施泛舟五湖,尽享人间之福。这样的美满收场,不就是因为范蠡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先见之明吗?
同为辅佐越王勾践成为“春秋霸王”的功臣,但两个人最后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一个成为天下巨富,与西施泛舟湖上,不亦乐乎;而另一个却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最后被迫自刎于家中。
这其中的关键,便是范蠢明白“无争才能无祸”的道理,不贪图高官厚禄;而文种对自己的权势富贵还恋恋不舍,最后连性命也丢了。
老子的”不争”并非目的,而是策略。正是这种“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的策略艺术,使领导者能退而避免过错,保全自身;进而消解矛盾,乱中求治。“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屈求伸,以曲求全的生存哲学,很有些现代心理学的自我心理保健的味道。
老子这里的“不争”内容很广泛,包括不争长短,不争高下,不争是非,等等。
有人说,“骄傲”其实是两回事:没有真本事又看不起人,是骄;有真本事而自视甚高,是傲。自视甚高的人如把傲气表现出来,对人轻慢无礼,也是很不好的。人不能没真本事,不能不看重自己;有真本事因而自视甚高,向内升华,傲在骨子里,成为有气节,在任何情况下决不自轻自贱、自辱人格,就是“矜”。因为矜是一种向内、重我的傲,它与向外、轻人的骄傲是完全相反的。它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
真正修养深厚、庄矜自重的人,不与人争长叫短,因为他们把自身的优势,向内变成为一种人格涵养,向外变成为一种不屑计较的态度。宋代宰相富弼年轻时,有人告诉他:某某骂你。富弼说:恐怕是骂别人吧。这个又说:叫着你的姓名骂的,怎么是骂别人呢?富弼说:恐怕是骂与我同名字的人。据说,那位骂他的人,听到这事以后,自己惭愧得不得了。为什么惭愧呢?因为与自己一比,富弼人格表现上庄矜自重的优势都太突出了。
周作人也曾讲过一件事:他在北京街上行走,曾见绅士戴獭皮帽,穿獭皮大衣,衔纸烟,坐包车上,在前门外热闹胡同里错车时,被后边车夫不小心用车把叉了后领,这绅士回头一望,仍然回被人骂,被车把叉后领,肯定都是不舒服的事,以大骂相报答也未尝不可。但那未免就要不好看,未免就要现出丑态。为这点小事,自贬身份,等而下之,不值得。因此,矜而不争,是一种高度的自信、高度的自尊,是在人格价值上超越对方、压倒对方。
当然,所谓“矜而不争”,是有条件、有场合、有限度的,所以它并非要求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争以致甘受欺侮。因此,所谓“矜而不争”,不仅只是自己自尊自重的一种处世态度,而且也要有事实与优势地位,不然,矜无所矜,就成为阿Q,成为懦夫了。
那也不是我们做人所要修养的内容。
与人无争,就能亲近于人;与物无争,就能抚万物;与名无争,名就自动到来;与利无争,利就聚集而采。祸患的到来,全是争的结果。如果能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人事无争,则世界亦安矣。
北宋王安石《老子注》说:"圣人,无我也。有我,则与物构,而物我相引矣。万物,敌我也,吾不与之敌,故后之。"
老子的“无为”观念,并非如某些人所讲,是“企图调和现实矛盾而进入无为之域,达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界”,是"有为不如无为,有用不如无用,活着不如死了“,而只是不争。不争,是指不与事物的自性必然相争,也即是不与事物的当然之“道”相争。
5.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其未兆易谋——《老子·第六十四章》
事物没有征兆则容易图谋。
老子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凡事在稳定的时候容易维持;事情还没有出现变化的迹象时,容易被谋划;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解;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消除。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变化时就把它做好,要在动乱还没有发生时就把它治理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见微而知著,要善于发现问题的先兆,把问题和动乱解决在萌芽状态。
老子的这个智慧可以活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来。
比如,当我们的爱已经不再存在,当两个人的爱的火焰快要熄灭的时候,当婚姻破裂的时候,这已经到了最坏了。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它总归有一个前因后果的,总归有一个慢慢渐变的过程,总归有一个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朦胧到渐明的这样一个进程。老子的智慧教导我们,要及早地发现婚姻中的问题。
为什麽呢?因为一切纷乱的事情还没发生的时候,如果有违反正常的事情,刚要发生,便能一目了然,能够一目了然,才容易找出对策。否则,不能在还没有问题的时候预见问题,发现苗头,就会出问题。
比如,谈到婚姻的转折,最常听到的一句便是“七年之痒”。其实,现代人的婚姻,往往等不到7年,便已“痒不可支”。激情的厮守是否变成无味的相对,甚至最终分手,作为当事人并非完全不可把握。预知这些时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认真面对和把握,可以说,这才是避免婚姻危机产生的重要秘诀。
乔天民的苦恼,他的妻子郭凤云从来不知道。乔天民是个爱面子的男人,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他永远会扮成婚姻幸福的样子。但其实他对这个婚姻从来没有满意过。“我知道她很爱我。但是,真的,我经常觉得很不舒服。”
不快乐的种子其实一早就已埋下。郭凤云与乔天民是多年邻居,自情窦初开时便恋上对方,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等待,终于等到他来求婚。然而真相是,答应结婚并不是因为他终于爱上了她,而是觉得无法不给郭凤云一个交待。
郭凤云在别人眼里看来,并无什么明显的缺点。温柔,勤快,苗条,做着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且极爱乔天民。或许她惟一欠缺的便是对丈夫的了解。“她自己非常爱我,就认为我一定也非常爱她,因此就觉得我们之间不会有任何问题。她一点都不知道,其实常有异性对我表示好感。”乔天民对此很郁闷。
“晚上回家,我喜欢看看碟片,结婚前她经常陪我看,结婚后起初还看看,后来便只顾着自己看电视了。其实我一个人看碟片很寂寞,而且看完了总想谈谈感觉,但一看到她赖在沙发里看肥皂剧的样子,就觉得懒得讲话了。”
3年看似美满的婚姻之后,乔天民的医院新来了一位女同事。不漂亮,又因为太瘦太苍白而显得不够健康,但是乔天民动摇了。“你知道吗?我看过的所有电影,她都看过。我们常在MSN上聊电影,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乔天民说。
郭凤云就像很多具有灵敏本能的妻子,及时发现了丈夫的异常。她向丈夫哭诉,又去找那所谓的“第三者”谈话,甚至每天去乔天民的医院接他下班。一番折腾之后,以那位女同事辞职走人收场。而郭凤云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了沙发上,继续着她的肥皂剧之旅。
所有人都可以预见,虽然这一次郭凤云留住了丈夫,她还会遇到下一次,再下一次,直到丈夫彻底没有了内疚感,直到丈夫彻底地爱上了别人。
问题出在哪里?第三者的出现?不,问题出在那段平静的日子里。太多人一直到婚姻已经病入膏肓才急忙想着补救,其实就像一只桃子,当表面坏了的时候,里面已经烂了。
永远都别认为你的婚姻绝对不会出问题。当你这样想的时候,问题已经很有理由出现了——由于你的忽视。倘若你欣赏你的伴侣,认为对方很优秀,那么别人也一样有可能具备同样的眼光。在乔天民与郭凤云结婚之初,他曾下决心要好好待这个真诚爱他的女人。然而当外界的诱惑出现时,当他需要得到郭凤云的帮助时,郭凤云却麻木不仁,认为婚姻便是永久的避风港,错过了与丈夫经营感情的极佳时期,放任婚姻出现裂缝。
随时了解和关注你的配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预防所需要的成本是最低的,最积极的预防,也比最简单的补救来得轻松易行。
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比喻吉祥的征兆。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