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番话,如当头一棒,陈晋呆了。
老学者拖着陈晋走进他的书房,说:“来,让我们谈谈人生规划问题,烤鸡腿香味诱人,边吃边谈,并不浪费时间。”
制定人生规划的三个基本条件:个人志趣分析;社会需求分析;家庭需求分析。
陈晋虽然浪费了十几年的光阴,但他在中年的时候,毕竟懂得了生活的真谛,想必,他也会像老学者一样,重新树立人生规划和目标,用加倍的勤奋,成就事业,做自己想做的事,弥补已经逝去而无法再挽回的岁月。
人生需要规划,正如钱财需要打理。不懂规划者,不能明白“磨刀不费砍柴功”的道理。成功并非是努力奋斗和付出辛劳多少的结晶,而是另有缘故。人活着要有自己长期的打算,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规划。无论你是打算专心的做研究,还是打算好好的做生意,或是去做其它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一个长期的规划,并为之努力奋斗。通过这些可见的有迹可寻的设计图去预知自己的未来,适当调整自己的人生轨道,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如意人生。
诸葛亮先是长期躬耕垄亩,然后是结交至友,借助师友和自我宣传推广自己,以便名扬天下,择良主而侍。这正是诸葛亮的成功人生规划,使得他一步步从平凡走进伟大。
好的人生离不开好的规划,成功人生离不开成功的规划及在正确规划指导下的持续奋斗。人生如大海航行,人生规划就是人生的基本航线,有了航线,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不做书呆子和空想家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跟老师学习而不去思考其中的含义,必然陷入迷惘之中;反之,如果一味地在那里自己冥思苦想,却不去虚心求教,且始终不得要领的话,那便会令人精神萎靡不振。”
老师在大学教书的时候总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坐在前排的那些认真听讲、细心记笔记的学生往往很少提问题,总是一副规规矩矩的样子。老师的任务他们都能很认真地完成,并且考试成绩也很好。然而若干年以后,你就会发现真正干出成绩的恰恰不是这些乖宝贝,而是那些平日里打打闹闹,出个馊主意、怪点子,刁难老师的学生。
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这些“书呆子”犯了“学而不思则罔”的老毛病。只知道一味亦步亦趋地跟从老师求学,从来不动脑子,不思考问题,也不发问,怎么可能干出自己的事业呢?要想成功,就得多读书,多提问,多思考。这是基本的成功条件。
孔子提倡多读书,多思考,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既不希望大家只学习而不会思考,或者不想思考,做个书呆子,也不希望大家只会思考,只想思考,而不会学习,或者说是懒于学习,做个空想家。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业可成。让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么学习的?
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读书不想,隔靴挠痒。
戴震(1723—1777)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考据学家,“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乾隆年间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他出身于贫寒之家,幼读私塾,以过目不忘和善思好问著称。
传说有一次,老师教授《大学章句》,愈听愈觉得可疑,于是向老师发问:“这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老师难以回答这个出乎意外的疑问,于是抬出朱熹这一权威:“这是朱文公说的。”
戴震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追问:“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周朝人。”
戴震又问:“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
老师无法回答,说:“你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明代学者陈献章《论学书》
戴震不仅好问,并且能在提问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敢于怀疑先贤,怀疑课本,而不是一昧地听从权威的解释,最终成长为清代有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这说明“学而不思则罔”的重要性。
国内的高才生到美国去念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总是格外地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前认真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老师讲了六个方面,我们的学生绝不会写五个或七个,保证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这样的卷子表明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都掌握了,自然是满分。可在美国最多只能得个B等,通常只能得C等。而一些学生只答了一二个方面,但有创见,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是从其他资料获取的,这样的卷子都能得A等。我们有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去询问老师:“我们六个方面都答出来了,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们只答了一二个方面,却得A等?”老师的回答也是值得回味的:“你们答了六个方面
不错,可是这六点我都已经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呢?我讲了六点,那是我思考的,是已有的六种可能性,或解决问题的六种方法。他们只讲了一点或两点,但那是他们自己的。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六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你们自己的答案。”也这说明,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提倡“学而思”,反对“学而不思”。
“举一反三”成语源于《论语述而》孔子的话:“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孔子重诗教,据《论语》记载,他曾称赞过两个弟子能举一反三:一个是子贡,一个是子夏。
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这就打击了孩子们“学而思”的积极性,从而扼杀了孩子们的灵性。
犹太人这样看待死读书的人:“学者中也有类似驴马之人,他们只会搬运书本。鲁迅也说过:“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
我们已经从各个方面证实了“学而不思则罔”,那“思而不学则殆”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无论读书,还是做事,只一味的冒进急进,思考的不对,或者说是胡思乱想,成了“满脑子不切实际”的空想家,结果往往大家都很尴尬。
有个城里人非常贫穷,每天都过着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的生活。即使是这样,他还是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干活,一天到晚做着发财的梦。
一天,他出去的时候偶然在草堆里拾到一个鸡蛋,这下他简直大喜过望,兴冲冲地奔回去,还没进门就大叫:“我有家产了,我有家产了!”妻子忙问:“家产在什么地方?”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拾来的鸡蛋给妻子看,说:“喏,这个就是。只不过必须等到十年之后,家产才能有呢。”
于是,他便和妻子商量说:“我拿这个鸡蛋去找邻居,借他家正在抱窝的母鸡孵它。等小鸡孵出来,我从中挑个母鸡。小鸡长大后可以下蛋,一个月又可以孵出15只鸡。两年之内,鸡生蛋,蛋生鸡,这样可以得到300只鸡,300只鸡能够换来10金。我用这10金可以买来5头母牛,母牛又生母牛,3年以后可以得到25头母牛。母牛生下的小母牛,又可以再生母牛,再过3年又可以得到150头牛,这样,又可以换得300金了。我拿着这300金去放高利贷,3年之中又可以得500金。这500金中,用三分之二买田产房屋,用三分之一买僮仆、小妾,我便可以与你一起快乐自在地度过晚年了,这不是很快活的事吗?”
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