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乘土
属性:某肝厥犯胃入膈。(肝胃)半夏姜汁杏仁栝蒌皮金铃子延胡香豆豉白蔻鲍(三三)情怀不适。阳气郁勃于中。变化内风。掀旋转动。心悸流涎。麻木悉归左肢。盖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饮酒中虚。便易溏滑。议两和肝胃。
桑叶炒丹皮天麻金斛川贝地骨皮吴脉左数。右濡。气塞心痛。养胃平肝。
半夏茯苓炒麦冬柏子仁川楝子青橘叶顾(五一)脉弦。胃脘痹痛。子后清水泛溢。由少腹涌起。显是肝厥胃痛之症。
吴萸(五分)川楝子(一钱)延胡(一钱)茯苓(三钱)桂枝木(五分)高良姜(一钱)某(二九)脉左弦。右涩。中脘痛及少腹。病在肝胃。
川楝子青皮生香附小茴茯苓南枣某(三二)舌白恶心。液沫泛溢。病在肝胃。当通阳泄浊。
吴萸(七分)干姜(一钱)姜汁(三分)茯苓(三钱)南枣(一枚)任(三八)此情志不遂。肝木之气。逆行犯胃。呕吐膈胀。开怀谈笑可解。凝滞血药。乃病之对头也。
延胡川楝子苏梗乌药香附红豆蔻王(四三)胃脘痛。高突而坚。呕清涎血沫。滴水不能下咽。四肢冷。肌肤麻木。捶背脊病势略缓。此属肝厥犯胃。
开口吴萸金铃子炒延胡生香附高良姜南山楂某脉左弦。少寐。气从左升。泄肝和胃。
生左牡蛎(五钱)川楝子肉(一钱)化州橘红(一钱半)茯苓(三钱)泽泻(一钱)某脉缓。左弦。晨倦食减。在土旺之候。急调脾胃。戊己汤去甘草加谷芽。
程(五六)曲运神机。心多扰动。必形之梦寐。诊脉时。手指微震。食纳痰多。盖君相动主消烁。安谷不充形骸。首宜理阳明以制厥阴。勿多歧也。
人参枳实半夏茯苓石菖蒲某通补阳明和厥阴。
人参茯苓半夏高良姜吴萸生白芍某(四一)肝逆犯胃。脘痛腹鸣。气撑至咽。
川楝子桂枝木淡干姜川椒生白芍吴萸乌梅茯苓程(五二)操家。烦动嗔怒。都令肝气易逆。干呕味酸。木犯胃土。风木动。乃晨泄食少。形瘦脉虚。先议安胃和肝。
人参半夏茯苓木瓜生益智煨姜华(二三)据说气攻胁胀。春起秋愈。此内应肝木。饱食不和。肝传胃矣。
焦白术半夏柴胡枳实生香附广皮干荷叶汤泛丸。
毛目微黄。舌黄。烦渴胁肋板实。呼吸周身牵掣。起于频吐食物痰饮。即胸脘痛胀。此肝木犯胃。诸气痹阻。虽平昔宜于温补。今治病宜通气分。
半夏(一钱半)广皮白(一钱)大杏仁(十粒)白蔻仁(八分)川楝子(一钱)炒延胡(一钱)生姜(五分)土栝蒌皮(一钱)又心中懊恼噎痛。气分热痰未平。用温胆法。
竹茹(一钱炒黄)炒半夏(一钱)茯苓(一钱半)枳实(一钱)桔梗(八分)橘红(一钱)生姜(三分)王(十三)癖积。是重着有质。今痛升有形。痛解无迹。发于暮夜。冲逆。欲呕不吐。明是厥气攻胃。由恼怒强食。气滞紊乱而成病。发时用河间金铃子散。兼以宣通阳明凝遏可愈。
金铃子延胡半夏栝蒌皮山栀橘红秦(二七)面长身瘦。禀乎木火之形。气阻脘中。食少碍痛。胃口为逆。乃气火独炽之象。忌用燥热劫津。治以平肝和胃。
降香郁金山栀橘红枇杷叶苏子川贝母姜皮朱(五十)半百已衰。多因神伤思虑。夏四月大气发泄。遂加便溏。长夏暑热。无有不大耗气分。寒热之来。乃本气先怯。而六气得以乘虚。今不思纳谷之因。皆寒热二气扰逆。胃脘清真受戕。所以致困莫苏。不烦不渴。胃阳虚也。凡醒胃必先制肝。而治胃与脾迥别。古称胃气以下行为顺。区区术甘之守。升柴之升。竟是脾药。所以鲜克奏效。
人参茯苓炒麦冬大麦仁木瓜乌梅董病久。正气已衰。喜热恶寒为虚。诊得左脉尚弦。病在肝。但高年非伐肝平肝为事。议通补胃阳。
人参茯苓煨姜新会皮炒粳米炒荷叶蒂陆(三六)咽属胃。胃阴不升。但有阳气熏蒸。致咽燥不成寐。冲逆心悸。震动如惊。厥阴内风。乘胃虚以上僭。胃脉日虚。肢肌麻木。当用十味温胆。合秫米汤。通摄兼进。俾肝胃阳和。可以痊安。
人参茯苓枣仁知母竹茹半夏黄色秫米又用泄少阳。补太阴法。六君去甘草加丹皮桑叶金斛汤法丸。
郭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大便不爽。乃厥阴肝阳顺乘胃口。阳明脉络不宣。身体掣痛。当两和其阳。酸苦泄热。少佐微辛。
川连桂枝木生牡蛎乌梅生白芍川楝子芮前议肝病入胃。上下格拒。考内经诸痛。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故六气都从火化。河间特补病机一十九条亦然。思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也。此脏腑经络气血。须分晰辨明。投剂自可入彀。更询初病因惊。夫惊则气逆。初病肝气之逆。久则诸气均逆。而三焦皆受。不特胃当其冲矣。谨陈缓急先后进药方法。厥阴篇云。气上撞心。饥不能食。欲呕。口吐涎沫。夫木既犯胃。胃受克为虚。仲景谓制木必先安土。恐防久克难复。议用安胃一法。
川连川楝子川椒生白芍乌梅淡姜渣归须橘红内经以攻病克制曰胜方。补虚益体。须气味相生曰生方。今胃被肝乘。法当补胃。但胃属腑阳。凡六腑以通为补。黄连味苦能降。戴元礼云。诸寒药皆凝涩。惟有黄连不凝涩。有姜椒归须气味之辛。得黄连川楝之苦。仿内经苦与辛合。能降能通。芍药酸寒。能泄土中木乘。又能和阴止痛。当归血中气药。辛温上升。用须力薄。其气不升。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得少阳生气。非酸敛之收药。得连楝苦寒。内经所谓酸苦泄热也。以气与热俱无形无质。
其通逐之法迥异。故辨及之。
又春分前七日。诊右脉虚弦带涩。左脉小弦劲而数。胃痛已缓。但常有畏寒鼓栗。俄顷发热而解。此肝病先厥后热也。今岁厥阴司天。春季风木主气。肝病既久。脾胃必虚。风木郁于土宫。营卫二气。未能流畅于经脉。为营养护卫。此偏热偏寒所由来矣。夫木郁土位。古人制肝补脾。升阳散郁。皆理偏就和为治。勿徒攻补寒热为调。今春半天令渐温。拟两和气血。佐以宣畅少阳太阴。至小满气暖泄越。必大培脾胃后天。方合岁气体质调理。定春季煎丸二方。
人参茯苓广皮炙草当归白芍丹皮桑叶姜枣汤法丸。
(间用煎方)人参广皮谷芽炙草白芍黄芩丹皮柴胡卜有年。冬藏不固。春木萌动。人身内应乎肝。水弱木失滋荣。阳气变化内风。乘胃为呕。攻胁为痛。仲景以消渴心热属厥阴。内经以吐涎沫为肝病。肝居左而病炽偏右。木犯土位之征。
经旨谓肝为刚脏。非柔不和。阅医药沉桂萸连。杂以破泄气分。皆辛辣苦燥。有刚以治刚之弊。倘忽厥逆螈奈何。议镇阳熄风法。
生牡蛎阿胶细生地丹参淮小麦南枣又内风阳气。鼓动变幻。皆有形无质。为用太过。前议咸苦入阴和阳。佐麦枣以和胃制肝获效。盖肝木肆横。胃土必伤。医治既僻。津血必枯。唇赤舌绛咽干。谷味即变酸腻。显是胃汁受劫。胃阴不复。夫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与脾土有别故也。
生牡蛎阿胶细生地小麦炒麻仁炒麦冬炙草张(五七)脉小弦。纳谷脘中哽噎。自述因乎悒郁强饮。则知木火犯土。胃气不得下行所致。议苦辛泄降法。
黄连郁金香淡豆豉竹茹半夏丹皮山栀生姜又前方泄厥阴。通阳明。为冲气吐涎脘痞。不纳谷而设。且便难艰阻。胸胀闷。上下交阻。有年最虑关格。与进退黄连汤。
江晨起腹痛。食谷微满。是清浊之阻。按脉右虚左弦。不思饮食。脾胃困顿。都属虚象。古人培土必先制木。仿以为法。
人参淡吴萸淡干姜炒白芍茯苓周(五九)酒热湿痰。当有年正虚。清气少旋。遂致结秘。不能容纳。食少。自述多郁易嗔。议从肝胃主治。
半夏川连人参枳实茯苓姜汁王(五五)哕逆举发。汤食皆吐。病在胃之上脘。但不知起病之因由。据云左胁内结瘕聚。肝木侮胃。
明系情怀忧劳。以致气郁结聚。久病至颇能安谷。非纯补可知。泄厥阴以舒其用。和阳明以利其腑。药取苦味之降。辛气宣通矣。
川楝子皮半夏川连姜汁左牡蛎淡吴萸唐痞逆恶心。是肝气犯胃。食入卧着。痛而且胀。夜寐不安。亦是胃中不和。贵乎平肝养胃致其复。若见有形冲逆之状。攻伐兢进。有痞满成胀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