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事件为何成为一战的导火索
刺客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公元1894年7月25日—公元1918年4月28日)
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
奥匈帝国版图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塞尔维亚一个秘密组织成员,17岁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斐迪南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一种伟大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日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奥匈帝国的王储裴迪南大公为什么会在萨拉热窝被暗杀呢?而为什么这一事件会引起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战争呢?要知道,萨拉热窝在当时是属于奥匈帝国的。那么,奥匈帝国的内政,是怎样变成了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的呢?
萨拉热窝在今天,是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但是返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波黑却并非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奥匈帝国的一个省,萨拉热窝正是这个省的首府。在之前,波黑地区是波斯尼亚公国,是斯拉夫人在巴尔干半岛建立的国家。(同日耳曼人一样,斯拉夫人也是欧洲一支重要的种族,关于这一种族,在以后关于第三帝国的系列笔记中将详细讲述。)公元1463年,波斯尼亚公国遭到当时的奥斯曼帝国(今天土耳其的前身)入侵,成为他的属地。后来,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落,其领土被欧洲各强国瓜分,其中波黑地区在1908年被奥匈帝国占领,成为了它的一个省。
因此,奥匈帝国与萨拉热窝之间,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正是由于此,奥匈帝国成为了波斯尼亚民族主义者们仇恨的对象。同时,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位于巴尔干半岛中部,与波黑地区接壤)获得了独立,并强大起来,因为它也是一个斯拉夫人国家,因此,以它为中心,巴尔干地区出现了要求波斯尼亚与塞尔维亚合并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反奥爱国团体,其中著名的有“国防会”“黑手会”“青年波斯尼亚”等,而刺杀裴迪南大公的行动,就是由“黑手会”和“青年波斯尼亚”联手策划并实施的。
事实上,对于当时波黑地区的局势,奥匈帝国是非常了解的,在裴迪南前往萨拉热窝之前,塞尔维亚政府便得知了有民族组织要暗杀裴迪南大公的消息,并通知了奥匈政府,但是,却没有得到裴迪南的重视,他坚持前往萨拉热窝,最终被暗杀。
这里有个问题,裴迪南大公为什么要去萨拉热窝,而且是坚持要去?
众所周知,萨拉热窝所在的波黑区位于巴尔干半岛的西部,提起巴尔干半岛,那在世界史上可是赫赫有名啊,从古到今,那里的战乱就没有断过,不就是这几天,那里又搞出个科索沃独立的问题吗?这些问题不是这个系列的重点,就不详细说了,我想探索一下的是,为什么巴尔干半岛的局势会如此动荡,以至于被称为“欧洲的火药库”?
还是老办法,先看看地图吧。如果用一句中国人都熟悉的话来形容,那巴尔干半岛可以说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巴尔干是欧洲南部的三大半岛之一,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在巴尔干的东面,是黑海,过了黑海就是亚洲了;在西面,它和意大利隔亚得里亚海相望;它的南面,是著名的爱琴海,再往南,就是将欧洲与非洲隔开的地中海了;而它的北面,则隔多瑙河与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相接。所以,巴尔干半岛刚好处在欧洲、亚洲和非洲之间,成为了这三大洲之间互相来往的必经之地。
我们知道,欧洲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正处在对外扩张的高潮期,几乎欧洲的所有大国都参与了对亚非各国的侵略和掠夺,而巴尔干半岛,就成了他们通往各自殖民地的必经之处,而由于他们各自扩张的方向和范围不同,又分成了三股势力:英法集团、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其中,英法集团需要取道巴尔干半岛前往印度洋和远东地区,包括我们中国。因此,它必须保证这条通道的畅通无阻。奥匈帝国的目标则是向南扩张,夺得亚得里亚海,为此,它必须占领巴尔干西部地区。而沙皇俄国呢?它则希望能够打通前往地中海的通道,为此,必须占领巴尔干的东部地区。这就像有一个十字路口,三个人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要过去,如果大家互相谦让一下,就可以互相过去了,但是如果谁都不让,那就会挤在一起,谁也过不去,到最后,只好动拳头,谁厉害,谁把这个十字路口占住,不让自己过,不准别人过。当时的情形,也大体如此,三大集团没有办法就如何共同使用巴尔干半岛达成协议,因此,只要互相打架,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在巴尔干半岛分别爆发了两次俄土战争、两次巴尔干战争。也正是在这些战争中,欧洲各国经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利益整合,三大集团变成了两大集团:三国协约、三国同盟。
因此,说巴尔干是“欧洲的火药库”或“兵家必争之地”,是绝不为过的。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到前面提出过的一个问题:裴迪南大公为什么要去萨拉热窝,而且是坚持要去?
奥匈帝国的目标是占领亚得里亚海,在它南下的过程中,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来说就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地方,它是必欲得之而后快的。但是,我们也谈到,沙俄也同样有取道巴尔干半岛南下的野心,如果塞尔维亚落入奥匈之手,那么沙俄的计划就会落空。所以,虽然奥匈帝国已经占领了与塞尔维亚邻接的波斯尼亚,但是对进攻塞尔维亚还是投鼠忌器的。就在这时,德国给与了奥匈帝国强有力的支持,德皇与裴迪南大公进行探讨后,认为沙俄由于国内的问题,在当时是无暇顾及巴尔干的局势的,所以如果进攻塞尔维亚,是适逢其时的。并承诺支持他,而且保证,一旦沙俄介入,那么德军将对奥匈帝国给与支援。
在德国支持下,裴迪南下定了决心进攻塞尔维亚。但在战争发动之前,他计划先在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裴迪南大公来到了萨拉热窝,并被暗杀。
其实从萨拉热窝事件的细节上来看,裴迪南大公本来是有逃脱这一暗杀行动的机会的,但是他的麻痹大意使得最终奔赴了死地。而对于德国来说,裴迪南不死,那奥塞之战也是在所难免,到时候,沙俄、英法,都会有介入的可能,欧洲大战依旧不可避免。
2。英国童子军参战之谜
罗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贝登堡,第一代贝登堡男爵,为英国陆军中将、作家、以及童军运动的创始者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被塞尔维亚族青年用手枪打死。7月28日,奥匈帝国以这事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许多国家也相继卷入战争。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决定乘机吞并塞尔维亚。俄、法两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暗中支持俄、法。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了这场战争。战争进行得异常残酷,最初战争主要在欧洲进行,但是很快就超出了欧洲范围。最终,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
战场上双方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还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4年多,给人类造成了空前的灾难,最后,这一战争以同盟国集团的德、奥等国战败而结束
2004年,英国隆重推出了一部名为《英国童子军》的纪录片爆出一个惊人的事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方招募了25万名不到参军年龄的童子军,其中近一半人最后伤亡。这件事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历史学家理查德·凡·埃姆登为这部纪录片进行了大量研究,他透露说,英国是1914年8月14日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之后不到两个月,英国军方就招募到了75万名志愿参战的士兵,赶赴血雨腥风的欧洲战场。这其中包括了25万名年龄只有十来岁,不到法定服役年龄——18岁的男孩,最小的甚至只有14岁。
据当年参战的一名幸存者威瑟斯透露说,当时他只有17岁,但在政府的鼓动下,他没有告诉父母,自己独自在征兵处虚报了信息,负责招募的人没有多问,也没有核实,就让他加入了军队。威瑟斯说:“当时很多只有15岁左右的男孩都谎称自己有19岁或者20岁。”
据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稳定军心,迫使士兵与德国兵血战到底,英国军队最高统帅部强化了行刑队的执法,凡被军事法院判处死刑的开小差的士兵,一律由行刑队快速处决。而“童子军”如果在战场上发生开小差当逃兵的行为,同样要被行刑队处死。
东伦敦男孩亚伯拉罕·贝维斯泰因当年就是承受这种不幸的一个。1914年9月,16岁的他应召入伍。1915年2月,贝维斯泰因在吉旺希的一场战役中后背中弹受伤,被送往一家医院接受治疗。在即将返回前线时,一枚手榴弹在他身边不远处爆炸,饱受惊吓的贝维斯泰因不愿再回到战场去。他拒绝服从长官的命令,于1916年3月20日遭到了处决。
《英国童子军》一片中还讲述了自由党议员亚瑟·马克汉姆为这些年轻孩子奔波的感人故事。因为忧虑孩子们的安全,他愤怒地指责英政府采用欺骗性的手段骗这些孩子入伍。他还一直以奔走、呼吁、请愿,期望军方下令撤回这些童子军。然而,由于当时的英政府并不重视这个问题,他的这些努力最终全是徒劳。
这件事是真的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事隔90年,英国方面又允许纪录片《英国童子军》的面世?人们的疑问仍在继续。
3。人类史上首次空战之谜
罗兰·加罗斯
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梦想。为了它的实现,人们付出了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甚至许多先驱者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