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虽是一位虔诚的道教信徒,终生执著追求神仙之术,但他在药物学上的广泛研究和深入细致的整理校勘,以及尽心为群众疾苦而总结编撰医疗方书方面,作出了许多可贵的贡献,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和医药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丹中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
国传说,陶弘景的母亲梦见一条青龙从上自己怀中飞出,又看见两个天人手里拿着香炉来到她家里。其后不久,陶弘景的母亲就五怀孕生下了他。但她看到的青龙却是没有尾巴的,自己独自飞上天去了。有人说,这预兆了后来陶弘景终身不娶,没有子嗣。
陶弘景自幼聪明好学,但家境并不宽裕。他的求学过程颇富传奇性。《南史》中记载他四五岁就用荻草做笔,在灰烬中学习写字。由于他勤学不倦,等到长大的时候,竟然练成了了一手好书法。草书、隶书、行书都非常出色,一时传为美谈。
陶弘景十岁时读了葛洪的《神仙传》,被其中的内容所影响,便立志养生。他的异赋才能受到统治者的赏识,20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6岁时,梁代齐而立,时局混乱。陶弘景就借机隐居在句曲山(茅山)的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弘景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一生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其中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
整理编纂《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在医药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对《神农本草经》的科学整理。随着时代的发展,辗转传抄的《神农本草经》出现了一些讹误,而且其内容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陶弘景就从自己的《名医别录》中挑选出一些新品种附入《神农本草经》,并对原有的内容予以一一订正、调整、分类注释,编成《本草经集注》一书,这部书对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著《养性延命录》以论养生
陶弘景非常注重养生,《养性延命录》就是他论述养生养性以求健康长寿的专门著作,也是总结梁以前中国延年益寿经验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叙述教诫、食诫、杂诫、祈禳之类,下卷则论服气疗病、导引按摩等,其中吐纳咽液、行气攻病以及叩齿、握固、乾浴等气功导引要领和方法,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书后所附的华佗五禽戏,更是现存最早的五禽戏动作要领的文献。
严谨的治学精神
陶弘景在治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调查研究。有一天,他读到《诗经·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几句,就很不以为然。《诗经》的旧注说,蜾蠃(一种细腰蜂)有雄无雌。繁殖后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虫衔回窝里,叫那幼虫变成自己的样子,而成为后代。恰好一个朋友也来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就先去查书本,书本说的跟《诗经》旧注一模一样。他想,查书也查不出什么名堂,我何不亲自到现场看个究竟呢?于是,陶弘景来到庭院里找到一窝蜾蠃。经过几次细心的观察,他终于发现,那螟蛉幼虫并非是用来变蜾蠃的,而是蜾羸衔来放在巢里,等自己产下的卵孵出幼虫时,作为它们的“粮食”。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后代。蜾蠃衔螟蛉幼虫作子之谜,终于被陶弘景用调查研究的办法揭穿了。由此可见他治学的严谨性。
孙思邈是我国杰出的伟大的医药学家,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知识广博,代表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的医药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说,唐太宗东征高丽时,有一天晚上,军马开进一个山谷,忽然发现一个大水坑。将士们已经好几天都没找到水喝了,大中家兴奋得纷纷用大碗舀起水喝了起来。第二天天亮后,唐太宗发现自己喝的是污水,而上且还有很多游动的小细虫子。
下班师回朝后,唐太宗在皇宫里日日锦衣玉食,却时常想起自己喝的那一碗污水,总怀疑自己肚子里也有那样的虫子。日复一日,唐太宗果真病了。请了多位太医来诊治,但诊后均说唐太宗身体健康。太宗认为医生无能,非常生气,病情也日渐严重。
后来,有人请来了一位民间医生。这位医生给唐太宗诊了脉,说:“陛下腹中确有小虫作怪,让我替你除掉它们。”唐太宗大喜,说自己终于碰上神医了。这位医生暗地用蜡做成十个蜡丸,每个蜡丸里面包着一条细长的虫子。他对唐太宗说:“这蜡丸您每天吃一个,十天吃完,为了查看虫子是否被药毒死,万岁的粪便要留下来,让我检验。”第十一天,民间医生将唐太宗排出的蜡丸切开,露出里面的虫子,拿去给唐太宗看。唐太宗看后喜笑颜开,认为自己又恢复了原有的健康。
其实,这位医生知道唐太宗腹内根本没有什么虫子,让他生病的是他的“心虫”,于是,他也就顺势开了一剂“心药”。这位民间医生不是别人,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孙思邈。
孙思邈(约581—682),京兆东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人们尊称为“药王”。孙思邈一生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请其为官,他均托病辞而不受。
孙思邈是一个善于探索、善于创新的人。有一次,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这时,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正拿着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这就是导尿术的发明。
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也是孙思邈,不仅如此,他还找到了治疗的方法。那时,洪洞东西两山的老百姓,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便找到孙思邈诊治。孙思邈潜心研究发现,患这种病的人都是贫穷农家。穷苦百姓,不得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洪洞东西两山的飞禽走兽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
孙思邈不仅有高超的医术,还集我国古代优秀医德思想之大成,全面地阐述了祖国医学医德思想和行为规范的理论,并在医疗实践中身体力行、发扬光大,成为后世医家学习的榜样。
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儿科专家,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方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古代的医生把小儿科叫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的病最难。但在我国医学史上还是有人攻克了这道难关,为我国小儿科医学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这个人就是钱乙。钱乙(约1032-1113),北宋著名儿78科学家。字仲阳,山东郓州(今山东省东平)人。钱乙身世坎坷,母亲早亡,父亲钱颢虽擅长针灸,但嗜酒喜游。钱乙3岁那年,父亲东游海上,竟然一去不返。姑母可怜他孤苦,就收他为养子,后来他跟随姑父学习医术。姑父病危时,说出了他的身世,钱乙听后号淘大哭,请求外出寻找父亲。往返了五六次,才打听到父亲的所在。又过了几年,他把父亲接回来养老送终。钱乙对收养他的姑父也非常孝敬。姑父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钱乙就为他行孝子礼。由此可见,钱乙具备非常良好的人品道德,这也是他日后成为名医的重要条件。
一味黄土治太子
钱乙跟随姑父学医时,勤奋刻苦,精读经典,博览诸家,尤其对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更为推崇,并以此做为指导,精专儿科,不久便闻名遐迩了。
一次,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都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这时,有人推荐钱乙。身材瘦小、其貌不扬的钱乙被召进宫,宋神宗见后颇不信任,但此时再无其他办法,只好让他一试。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药方。宋神宗接过一看,见上面只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钱乙胸有成竹地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宋神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此时太子又开始抽筋,只好按照钱乙所说去做。太子服下一贴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医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太医丞。
潜心撰著,名留医史
钱乙在数十年的临床过程中,终于摸清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还有所创新,他把这些经验和体会结合《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著及诸家学说,写成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但由于生前医务繁忙,随著随传,比较杂乱。在钱乙逝世后六年,由他的学生阎季忠(一作孝忠)收集整理,核校编辑,于宋宣和元年(1119年)正式刊行问世。此外,钱乙还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等,但皆散失不传。
《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上卷言证,中卷为所治病例,下卷为方剂。该书最早记载辨认麻疹法和记百日咳的证治;也是最早从皮疹的特征来鉴别天花、麻疹和水痘;记述多种初生疾病和小儿发育营养障碍疾患,以及多种著名有效的方剂;还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儿科病历。此书一为历代中医所重视,列为研究儿科必读之书。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儿科专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他以火热论思想指导针灸临床,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对金元以后的医家影响很大。
刘完素(约1110—1200),金代杰出医学家。字守真,别号守真子,自号通玄处士。因长年居于河间,故人称“河间先生”中或“刘河间”。刘完素因医术蜚声当时后,国金彦宗曾三次征聘,但他坚辞不就,后来章上宗特赐号为“高尚先生”。下刘完素年幼时,母亲患病,连续三次五延请医生,医生都没有来,母亲也因此而逝千去。从此,他立志要学医。刘完素研读医书时非常专心刻苦,常常日夜不分,废寝忘食。在所读医书中,他最感兴趣的是《黄帝内经苃素问》,其一生著述大都与此书有关,如《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
火热论
刘完素生活的北方地区,天气干燥少雨,人们的体质也比南方人强健,又因天气寒冷,许多人喜欢饮酒。这些原因造成当时流行的疾病以热性病为主。可是医生们治起病来还是墨守成规地应用宋朝官办制药局80──和剂局的一些成药处方。和剂局配方喜好用芳香药与温燥药,这就造成了药症不对的不良后果。于是,刘完素从《黄帝内经》中摘录出“病机十九条”,其中属于“火”、“热”致病的有九条,共计17种大的疾病类型。而属于“风”、“寒”、“湿”等原因致病的,仅各有1条。由此说明“火”、“热”在病因学上的重要性。此外,刘完素还将火热病的类型从17种扩充到50多种,形成了他的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这本著作中有80%以上的病都属于火热病,或与火热有关,由此构成了刘完素学术思想的核心:火热论。
自创方剂
相传金皇统元年(1147年)仲夏,右丞相韩企先得了一种怪病: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不畅、大便泻痢。家人四处求医,太医也曾前来诊治,近百剂药下去,病势不见好转,便在城门悬榜求医。当时20岁的刘完素正在京城购置药品,便上前揭榜。